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再塑中国经济的伟大创举(8)

2018-03-16 13:37:58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曾经的钢渣回填滩和铁砂采砂场,已成为湿地公园;曾经工业“三废”排放大幅超标的城市,正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来的“倒逼效应”,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注脚。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生态保护统计数据、干部考核等体系;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中国发展史上可谓空前。

伴随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单位GDP能耗、水耗明显下降,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

升降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跃然而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生态的“绿色”,带来发展的新“红利”,绘就更加亲民的新“蓝图”。

这样一种更和谐、更全面的发展,深刻回答着“发展为了谁”“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的课题,背后彰显的是大写的“人民”。

在五年减贫6800多万人口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又亮出2018年脱贫攻坚的“任务表”和“硬承诺”——

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

确保进度和质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

曾经实现增长与减贫双重“奇迹”的中国,在新时代更是推动着增长与减贫两大进程的相互促进。

有学者分析,中国扶贫脱贫战略的实施,强有力地将经济活动的动能渗透到经济体的“毛细血管”和“细胞”中,有效激活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地区的创造性活动,使之摆脱低收入恶性循环,形成新的发展能力。

2013年至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4%。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之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并列,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中国经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