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原标题:
同仁堂市值缩水160多亿“蜂蜜门”后的代工模式
12月15日,同仁堂(600085.SH)蜂蜜生产商被报违规使用“过期蜂蜜”、“更改生产日期标签”,受此事件影响,12月17日,同仁堂开盘股价大跌4.3%,截至2018年12月21日,其收盘价为26.83元,从12月17日〜21日,市值蒸发约40亿元。
这一事件的发酵,除给同仁堂的股价带来伤害外,公司形象和蜂蜜产品的信誉也因此遭到公众质疑。一直被消费者信赖的老字号企业为何出现这一问题?被代工的产品质量如何严控?针对投资者关注的一系列问题,《投资者报》向同仁堂董秘贾泽涛发去采访函,后被一名女士告知需发至公司邮箱,随后本报研究员又致电3次,但公司并未接听,也并未向本报回复任何书面内容。
市值缩水背后
成立于1996年的同仁堂,主要生产蜜丸、硬胶囊、口服液等剂型,目前,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是支撑公司发展的两大业务板块。
2018年1〜9月,虽然同仁堂的业绩在行业中名列前茅,不过,相比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其每股收益以0.62元分别低于云南白药的2.62元和东阿阿胶的1.97元(如表1,图)。
如果从公司股价最高点的2018年5月28日43.44元算起,今年仅7个月时间里,同仁堂的市值已经蒸发160多亿元。
此外,2018年1〜9月,同仁堂的存货高达64.51亿元,同比增长10.54%,高于同行其他企业;同时,其存货周转率为0.88次,而制药行业的正常平均值为2.39次,由此可见,同仁堂的存货运营效率偏弱(如表2)。
“吃同仁堂的药放心”是社会对同仁堂品牌的最高评价,是同仁堂济世养生的最终落脚点,是患者口中的金字缄言。但是,同仁堂的这句“承诺”随着媒体今年的一系列曝光,似乎成了一句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