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网络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57.4%。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图4: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五)个人信息泄露后约有三分之一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也有受访者会选择与服务商协商和解,向有关行业组织进行反馈。
值得关注的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图5:个人信息泄露后采取的措施
(六)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情况
1.从阅读习惯上看,选择“偶尔阅读”的受访者最多。
根据调查结果,用户在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很少有人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偶尔阅读和从不阅读者居多。总是阅读占18.1%,经常阅读8.2%,有时阅读16.4%,偶尔阅读31.2%,从不阅读26.2%。
图 6: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习惯
2.从阅读程度上看,选择“大概阅读”的受访者最多。
据美联社的一项调查显示,安卓设备和苹果手机上的许多谷歌服务都会存储用户的位置数据,即使用户已经在隐私设置中关闭了位置记录,谷歌仍会偷偷记录其位置信息。 在大多数情况下,谷歌都会提前申请使用位置信息
而其他个人信息,被披露或被其他人知道不会造成伤害,如果对人造成伤害,一定是后续的滥用行为。像一般理解的不让别人知道信息、不让别人公开信息,我个人认为这个做起来很困难,而且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相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