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中国啤酒兴亡史:这些五花八门的啤酒都去哪儿了?

2018-08-01 10:19:53  虎嗅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

家乡啤酒兴亡史

文|叶部首

1978年的夏天,中央台第一次偷信号转播了世界杯。那时看球,没有中国队、也没有冰凉的啤酒。如今,我们又习惯了一次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但没有冰啤酒的话,可以说是辜负了整个夏天。

曾几何时,绿色玻璃瓶上的城市、5A景区、名山胜水的名字组成了中国的啤酒版图,几乎每个人的家乡都产过自己的啤酒。

歌德曾经教导我们:了解各个地方,与其研究各种理论,不如遍尝世间啤酒,这才是真正的地理学。

只是,这句话在今天已不再成立,五花八门的地方啤酒,不知何时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家乡啤酒都哪儿去了?还有多少人依旧可以喝到自己家乡的啤酒?

舶来的液体粮食

公元1860年,是中国啤酒迷应当记住的一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大清国,被一头摁进了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女王、皇帝、总统的公使们集聚于北京东交民巷的王府和教堂,礼服领结,在灰扑扑的北京城里开辟了他们在东方的一片乐土。作为舶来品的啤酒,也同他们一道传入中国。

▍东交民巷公使馆区入口

据说最先喝上啤酒的中国人,是在为使馆锄草干活的华工。公使夫人出于客气,拿出这种欧洲最普通、最平价的饮料啤酒分予他们。这种色似马尿、味同汤药的洋货就这样在中国人的喉咙里扎下了根。

中国早期的啤酒厂是欧洲人盖起来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起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也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啤酒前身。之后,生活在中国其他地方的欧洲人纷纷效仿,使得青岛、北京、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啤酒厂。这些酒厂成了日后各地方啤酒竞相追忆的先祖,至少在自述厂史时是这么认定的。

▍1897年,德国军队就占领了胶州湾,其中一大原因:「胶州湾的气候良好,很适宜欧洲人居住,青岛啤酒也随之而来。」

不过,这时的啤酒,多供给在华的欧洲人消费。在中国人的嘴里,这种低度「饮料酒」与中国自身以饮高度「燃料酒」为主流的酒文化格格不入。故当时国人对这种八国联军带来的「半殖民地」酒并无兴趣,除草工们对使馆礼遇的态度大概也颇可怀疑。

后来,北洋政府的大衙门和大学里的知识阶层逐渐开始接受了这种「杀口」的酒:「昔日饮酒,公推柳泉居之黄酒,今则非三星白兰地、啤酒不用矣」。

不过生产啤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所以在中国人吃不饱饭的时代,啤酒并不能成为接地气的大众饮料。共产党在革命期间为了节省粮食限制了饮酒,由此开始了对酒精的垄断管理。

▍老北平飞马啤酒,战争期间只供应给在华日军,不知和马尿的典故是否有渊源。

1234...6全文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