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债务违约潮涌至上市公司,破刚兑需防范叠加效应

2018-05-29 09:24:37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李慧勇则认为,本轮违约潮要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方面,预计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但另一方面,违约风险会继续暴露。

“在经济向好、打破刚兑、有序去杠杆的背景之下,整体风险可控,”他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供给侧改革、企业去杠杆之下,企业基本面向好;二是这一次与此前金融危机等事件爆发带来的风险不同,是主动、有序推进的去杠杆,而不是毫无准备、被动采取的措施;三是强监管坚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在这一基础上,整体风险可控。

他补充称,打破刚性兑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越早打破,越可以避免风险堆积。但是,这也会使得违约的隐性风险显性化。“这并不是说当前的违约风险比以前更多,而是之前存在隐性刚兑。现在推动主动减压,违约事件的暴露还会更多,暴露的时期也会更长。”他说。

据中金公司统计,有信用违约风险的企业,一般具备五大特点。一是投资、业务扩张较为激进,短期市场发生变化时抗风险能力弱;二是财务杠杆较高,债务结构差,短期偿债压力较重;三是自身盈利能力不佳,经营不善;四是现金流匮乏,在手现金有限;五是公司治理能力较差,存在较多关联交易隐患。

“虽然根据以往经验,单从已知的财务条件的角度,较难筛选出未来违约风险较高的企业。”中金公司预计,在信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投资者短期可能会阶段性回避受财政和金融监管影响较大、杠杆率较高或偿债压力较大领域,相应增加对资金相对充裕、杠杆率较低、偿付能力较强的行业配置。

防范叠加效应

打破刚兑是当前比较确定的监管趋势。这不仅有利于市场出清,促进市场定价功能的发挥,也是债市甚至整个资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紧货币、紧财政,叠加强监管,不能排除会出现流动性过快过急收紧,而产生负反馈效应。

自去年底融资环境收紧以来,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非标资产快速回表,地方政府与民企的资金链压力增加。中金公司建议,要遏制风险蔓延,短期内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及较稳定的政策预期,中长期需要完善金融去杠杆相关的各项财税、市场及制度的建设。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