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海绵城市蕴含超万亿市场商机 谨防“运动式”建设

2018-05-10 10:46:5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国家级试点城市在财政政策上享有中央财政一定三年的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同时对于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上述补助基础奖励10%。各省也逐渐设立了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如2016年河南省财政拟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8个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滚动支持3年。

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业界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这对很多行业企业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遂庆对第一财经分析,未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总量远超万亿规模,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领域,海绵城市的建设对科技研发、设备制造等领域都有很大推动作用,也是推动中国向质量型发展的重要部分。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企业来说,海绵城市建设有很多的商机和业务模式可以去做,“我们会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看看哪些方面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自身的优势。”

非一朝一夕之功

不过,海绵城市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白皮书》分析,据估算,每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因此,探索适合海绵城市发展的长期融资机制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海绵城市除了政府补助外,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

目前,国外在这一方面有探索了不少创新的方式,如哥本哈根施行的“水资源税”以及柏林所征收的“雨水费”制度,均通过获得更多的公共收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在融资方面,虽然PPP模式在中国大力实施,但是由于很多项目包含无收益性质的环境类服务项目,如河流整治、景观美化等,导致这些项目除了政府提供的补贴支持之外,并没有明确的收入回报机制。目前,只有在将经营类项目如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包括在内时,PPP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