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海绵城市蕴含超万亿市场商机 谨防“运动式”建设

2018-05-10 10:46:5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我国诸多大中城市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在5月9日召开的格兰富福州2018海绵城市及水生态交流峰会上,国际水务智库GWI联合丹麦格兰富公司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中国有62%的城市遭受内涝问题的侵害,一到雨季就容易陷入暴雨频发、内涝横行的窘境。数据显示,由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逐年增加,2016年由于洪涝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640亿人民币,相当于全国GDP的0.5%。

海绵城市蕴含万亿商机

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8%提升到2017年的58.52%。《白皮书》指出,在享受城镇化红利的同时,城市的水生态环境也暴露出日益严重的三大核心挑战:水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城市内涝灾害。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为了系统性解地解决这些生态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其本质是传统城镇化建设方式的升级,实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为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的三大水生态环境挑战,并实现城镇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2015年,我国以试点的方式正式启动全国性的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4月,在由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评审中,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济南、武汉、厦门、鹤壁等排名在前的16座城市最终胜出,进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先行获得国家财政亿元支持,探路海绵城市建设。

次年4月,在经过严格的竞争性评审之后,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北京、上海、天津、福州等14座城市入围。

根据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须达到吸收和再利用70%雨水的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设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该目标要求。

国家级试点城市在财政政策上享有中央财政一定三年的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同时对于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上述补助基础奖励10%。各省也逐渐设立了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如2016年河南省财政拟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8个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滚动支持3年。

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业界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这对很多行业企业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遂庆对第一财经分析,未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总量远超万亿规模,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领域,海绵城市的建设对科技研发、设备制造等领域都有很大推动作用,也是推动中国向质量型发展的重要部分。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企业来说,海绵城市建设有很多的商机和业务模式可以去做,“我们会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看看哪些方面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自身的优势。”

非一朝一夕之功

不过,海绵城市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白皮书》分析,据估算,每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因此,探索适合海绵城市发展的长期融资机制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海绵城市除了政府补助外,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

目前,国外在这一方面有探索了不少创新的方式,如哥本哈根施行的“水资源税”以及柏林所征收的“雨水费”制度,均通过获得更多的公共收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在融资方面,虽然PPP模式在中国大力实施,但是由于很多项目包含无收益性质的环境类服务项目,如河流整治、景观美化等,导致这些项目除了政府提供的补贴支持之外,并没有明确的收入回报机制。目前,只有在将经营类项目如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包括在内时,PPP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

刘遂庆说,将来海绵城市建设还是要走向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机制,“海绵城市建设既是一个社会活动,也是一个经济活动,必然带有经济效益。我相信它自身的经济效益能支撑其建设,比如旅游、房产等方面带来的效益都很大。”

另一方面,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更有“耐心”也很重要。毕竟海绵城市不是短期内就能建成的,即便是试点城市,目前发生内涝也属正常。

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林功波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很有效率,但海绵城市不能当成运动式建设,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是要一辈子贯彻的理念。“所以我们从顶层设计,从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等,都要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我最担心的是把海绵城市当成工程,当成运动,做三五年,顶多十多年就没了,这就与我们建设的目标相背离。”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刘展超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