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释放1.3万亿元资金,为银行提供4000亿元以上流动性,力度“空前”的降准之后,持续推进中的去杠杆,正在酝酿一盘怎样的“大棋”?
4月25日,央行最新降准措施正式开始实施。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操作,此次降准采取了以降准资金偿还到期MLF(中期借贷便利)的方式。根据测算,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1.3万亿元,扣除偿还MLF部分外,净释放资金规模约为4000亿元。
在央行近年的流动性操作中,这种方式还是第一次出现。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此操作有两方面意图:一方面,降准释放的资金,主要注入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改善中小银行流动性;降准后,银行以自有的长期资金,替换MLF短期资金,改善了银行的流动性结构,可以更为有效的熨平市场波动。
“央行的流动性工具里,中小银行占比不多。”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中小银行高度依赖同业市场,从大中型银行拆入资金,期限错配严重。正因为此,监管很难摸清银行间的杠杆情况。降准后,中小银行流动性结构改善,有利于监管摸清真实杠杆水平,及时把握市场波动。
更为重要的是,监管此次“不对称”降准,可能另有深意:借助降准摸清银行间真实杠杆情况,是下一步去杠杆政策的前奏。通过改善银行流动性及其结构,为进一步去杠杆做准备,并为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约等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熨平短期流动性波动
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在央行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已经暴露无遗。即将于4月25日生效的降准,无疑将为银行的流动性注入解渴的“活水”。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3月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4.44万亿元、130.45万亿元,存贷比已经接近75%;今年一季度,存、贷款余额分别增加5.06万亿元、4.86万亿元,即期存贷比更是达到96%的高点。
与2017年底相比,今年一季末,存贷比显著上升。去年底,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9.27万亿元、125.61万亿元,存贷比约为74%,低于今年一季末约1个百分点。去年底,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8.8%、12.7%,而今年一季度存贷款余额则同比分别增8.4%、12.8%,存款增速下降的同时,贷款增速继续超过存款。“表内贷款快速增长,主要是严监管形成的挤出效应,造成非标融资向表内信贷转移。”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今年一季度,贷款增速相对平稳,而社融增速大幅下滑,说明企业的社会融资渠道受到显著抑制。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社会融资存量规模179.93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5.29万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社融规模增量5.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3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逾19%。“影子银行受到抑制,非标融资回表,但受制于负债成本、存款流失,银行表内负债增长缓慢,社融虽然下降,但却没办法用表内存款承接,信贷投放不足。”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说,降准为银行注入表内流动性,利于银行信贷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