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半条马路知中国”,一个美国人眼里的上海长乐路映射出七十年变迁

2018-04-13 14:44:4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身材高大、棕色头发的美国人史明智(Rob Schmitz),坐在南京西路555大厦的办公室里,显得有些高冷。一直手持马克杯的他,哪怕听别人夸他写得好,也不笑。但聊着聊着,率真的一面就会渐渐显露。

史明智 Julien de Hauteclocque Howe/摄影

刚刚推出简体中文版的《长乐路》一书,写了上海长乐路上几户人家的沉浮。这些人大都互不相识,身份、阶层也迥异,但当他们的命运枝蔓被交错在一部19万字的书中时,却显现出惊人的延展性,彼此交叠,映射出整个国家70年的变迁。史明智花了三年时间,操着他那口并不流利的汉语,在长乐路上来来回回,问东问西,和各种奇奇怪怪的人成了朋友。“我在意的是他们为何生气,又为何高兴。所以我必须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段去采访他们,才能知道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史明智自己也住在长乐路上。与这些“邻居”的最初接触,是因为一档广播节目。像其他记者一样,他也曾拿着话筒和录音机对着这些人,问一些大问题,然后很快离开,不再联络。直到他被其中几个人的故事打动,开始盘算为他们写一本书。

出生于明尼苏达乡村的史明智,小时候的生活境遇不算富裕,之后又作为“和平队”成员在四川自贡农村待了好几年。他觉得,正是这些经历使他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傅阿姨、赵士玲这样,从农村来到上海定居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与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长乐路》出版后不久,豆瓣上就有评论称它是“半条马路知中国”。以小见大、将小人物与大转型相互勾连的写法,的确是它的一大特点。书中的长乐路不单是个地理概念,很大程度上,史明智所选取的人物,是被“抽样”的中国城市居民,每一个小人物的悲欢因此而不再是孤立的。

《长乐路》人物之二:手风琴商兼三明治店老板CK 摄影/史明智

“我从没见过一个国家会经历如此迅猛的变化。”当1996年在四川支教过的史明智,于2010年再次被派驻上海,生活似乎跨入了另一个世代。长乐路西端的一个高档住宅小区成了他的新家。在那里,他18个月大的儿子学会的第一个中文词汇是“海宝”,接下去依次是各类豪车品牌:宝马、奔驰、保时捷、法拉利。这些车就停在小区多层地下车库中,被史明智称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战利品”。

1234...7全文 7 下一页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