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曲线上市“后门”被堵,壳股需求遭重击(2)

2018-02-26 09:18:47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这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监管逻辑中有所体现,在IPO审核节奏加快、全面趋严的背景下,单日IPO审核高否决率现象频发,有业内人士认为是因为存量项目质量难达标所致。另外,去年年底,证监会也表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上市,适当加快新股发行节奏,不断健全新股发行常态化机制,着力化解存量。

根据证监会消息,截至2月2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38家,其中,已过会27家,正常待审企业404家,中止审查企业7家。

另一方面,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企业IPO被否后3年内不能借壳上市也意在警示拟上市企业不要寻求制度套利。“因为证监会发行部和上市部的审核尺度不完全一样,发行部对规范性方面的要求相对严格一些。”上述投行高管解释称。

董登新也表示,企业IPO审核被否说明条件尚未达标,至少还需要3年的整改时间,而如果放行通过借壳上市,那么可能存在一定的制度套利,这实际上也是保护退市制度,提高退市效率,否则垃圾股不能正常退市。

企业在IPO被否后难改道借壳,这让原本已经降温的壳交易也再度被浇上凉水。“继续降低壳价值。”也成为业内的共识。

对于新规对投行业务的影响,券商投行界人士意见不一。有投行人士认为,此次规定对行业的影响较为直接并且较大,未来从选项目到上报,整体项目要做得更谨慎;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则表示,影响不大,更多是对中小券商影响大些,因为优质的项目更多会找大型券商,更看重成功率。

IPO被否后何去何从

在市场讨论企业IPO被否后3年内不能借壳的影响之时,却有多方业内人士指出,借壳上市的实际“门槛”比IPO高,IPO被否的企业中少有能借壳的。

“其实,每年能借壳上市的企业很少,借壳上市比IPO的标准要高很多,没有2亿元净利润难借得动壳,而IPO被否的企业中有这样净利润规模的很少。”上述投行高管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位受访人士获悉,市场壳价格在20亿元左右,壳交易市场自行形成了一定的门槛,如果卖壳方完全将壳卖掉,那么主要看壳价格能否谈拢;但卖壳后保留一部分股份,则更看重买壳方的资产质量高低和股东实力,一般希望买壳方的资产净利润能在2亿元以上,且以后业绩每年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因为后一类卖壳方希望保留的股份能有增值空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