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模式粗犷、同质化严重、分化加速,本土运动品牌仍难破藩篱(4)

2018-02-26 09:17:1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这种外援的做法,成为了本土运动用品的新风尚,也拉开了行业的并购大幕。“‘买买买’,对自身品牌的供应链、设计、研发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不过,如果一味沦为‘买买买’,而没有呵护好自身品牌的话,就有些顾此失彼了。”程伟雄认为。

也有想朝着往专业品牌而努力的,特步就是其中的一家,公司正在转型成以跑步为主、时尚为辅的体育时尚品牌。

面临再突围

近五六年的调整,本土运动品牌的市场格局在加速分化。

以本土的两老大为例,近年来,安踏整体公司业绩创出历史新高;李宁的业绩在复苏中。原本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公司,双方的差距在拉大。单看2017年上半年业绩,安踏的净利润可以达到14.51亿元,李宁只有1.89亿元。

安踏的超越,外延式并购功不可没。安踏在相关业绩报表中未公布过旗下单个品牌的业绩占比情况,不过外界猜测,公司2009年从百丽国际手里收购的高端运动品牌FILA贡献业绩其实并不少。李宁方面,主要营业收入仍依赖于李宁品牌销售。

受益于各种体育政策红利推动以及全民对健身的重视,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从2014年起,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每年都保持10%的增长速度,2017年已达到2121.48亿元,预计到2022年,有望达到3180.16亿元。

面对潜力可观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尤其是小众外资品牌,通过种种路径加速渗透进中国市场,而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反而有被蚕食风险。欧睿国际数据同时显示,2012年,安踏、李宁、361度、特步这四个品牌累计加起来的市场份额是26.7%;经过五年的市场激烈角逐后,到2017年时,这四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变为21.1%,缩水了5个多百分点。

“中国正迎来第三波外资品牌渗透潮,前两波是在90年代以及WTO后,都看到中国市场的消费魅力,以此抢占市场红利。如今的这一波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目前中国消费市场增长在放缓,它们也直面与大品牌竞争,要从虎口夺食。”鞋服行业分析师马岗认为,本土品牌也面临广度与深度的竞争问题,从广度上讲,要争取覆盖更多消费者,这也是很多运动品牌选择拓展童装的原因;深度就是做有专业维度的产品,如果产品没有科技门槛,则很容易被替代。

程伟雄也表示,体育市场回暖,意味着越多品牌在竞争,意味着市场可提供的细分选择越来越多。如果本土运动品牌转型不到位,就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机会,同时,细分市场也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机会,这也是本土运动品牌可以超车的机会。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