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7进1”后再现“5进1”,IPO趋严下投行或临变局

2018-01-25 10:39: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继此前的“6否5”之后,1月23日,单日IPO审核被否家数再度创出新高,7家上会有6家被否。当日,整个券商投行圈都在刷着消息,等待着“7否7”的历史性时刻,最终第7家上会的公司获得通过。

这样的态势在1月24日得到延续,5家公司上会,3家被否,1家通过,1家暂缓表决。两日累计有12家公司上会,其中9家被否,2家过会,过会率仅为16.67%。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新一任发审委上任之后,单日IPO审核高否决率现象频发。“相较此前的震惊,现在大家在等待团灭结果时更显得有些兴奋。”一位大型券商的投行高管表示,发审委审核标准提高了,而目前上会的IPO存量项目质量没有提高,所以通过率持续较低。

在IPO审核节奏加快、全面趋严的背景下,IPO的审核周期也正在发生变化,如业内所言,由此前的“先规范一年等三年”,变成现在的“规范三年等一年”。

如此形势下,券商投行业务尤其是保荐业务面临变局。“放慢IPO项目申报节奏,对企业规范性要求更为严格。”上述投行高管认为,IPO审核全面趋严,更有利于凸显规范性的大券商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

存量项目质量难达标

1月23日,上会1家否1家,直到前6家上会全被否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投行圈对单日IPO审核结果的关注再度达到沸点,最终第7家上会的公司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当日,上会的7家公司分别为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挖金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冠东模塑股份有限公司、赣州腾远钴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联生物医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锋龙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锋龙股份”)。

以招股说明书(申报稿)首次报送的时间来看,上述7家公司中,有4家是在2016年报送的申报稿,另有3家则是在2017年上半年报送的申报稿,其中锋龙股份的申报稿于2017年5月5日报送。

“最近上会的IPO项目都是存量项目,其中包括去年中止的项目,这些都要赶紧先审核掉。”上述投行高管认为,近阶段,IPO上会被否率持续高企的原因在于,发审委审核标准提高了,但存量项目的质量没有提升,难以达到当前标准。

在他看来,这背后则存在一个历史性因素,此前IPO发行走走停停,IPO企业排队积压严重,引发堰塞湖,审核周期较长,而投行又抱着先报材料再慢慢规范的态度,但实际上IPO公司存在的问题也不一定在后续得到改善,有些时候也存有一些侥幸心理,“比如反馈意见问了就改,反馈意见不问就不改”。

截至2018年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80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451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45家,中止审查企业6家。

据第一财经记者此前获悉,新任发审委上台之后强化了IPO公司内部控制的审核,当前的发审委审核逻辑是不仅需要申请材料真实性、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续性、独立性等,还需要内控完善、规范及有效性,审核尺度全面从严。

另一位华东地区的券商投行人士认为,IPO审核收紧的原因也包括,此前上市的新股盈利能力持续性存在问题,在上市第二年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现象,保证上市的公司质量,也是为了呵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1月23日出现IPO审核惨烈通过率之后,1月24日和1月26日的IPO审核结果也备受市场关注,这两日分别有5家、6家公司上会。1月24日晚,审核结果出炉,3家被否,1家通过,1家暂缓表决。

统计发现,2017年10月17日新一任发审委开审以来,共审核了127家IPO申请(不重复计算5家二次上会的公司),其中66家通过,52家被否,4家暂缓表决,5家取消审核,过会率为52%。而2018年以来,发审委审核的39家IPO申请中,有14家获得通过,19家被否,被否数量超过过会数量,过会率仅为35.9%。

投行或临变局

随着IPO节奏加快、审核全面趋严,原来“先规范一年等三年”的周期已变,变成现在的“规范三年等一年”,甚至可能排队的时间不到一年。

形势已变,投行的保荐业务也将面临调整。在上述投行高管认为,规范三年排队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的节奏是正确的,之后投行在接手新项目时,将会对企业规范性要求更为严格,且抢着申报IPO材料的原有思维已经不适用,仓促申报被否概率也大,对券商投行的品牌也有影响。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10月17日以来,中德证券保荐的5个IPO项目全军覆没,其中,保荐的河南蓝信科技有限公司在1月24日上会被否。

另一方面,投行保荐的项目被否后,还面临被同行挖角分食的压力。多位投行人士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IPO审核趋严更有利于大型券商,因为具有一定规范性,有竞争力优势,之后将可能出现投行市场占有率洗牌的过程,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

摆在投行面前还有一问题,那便是IPO项目会有所减少,尤其是新增的优质的IPO项目越来越少。不过,此伏彼起,在业内看来,IPO趋严的形势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会相对活跃起来,但赚钱效应不明显,要踏实帮上市公司捋产业拼图,整体投行业务规模估计会有所萎缩。

“投行不应停留于完成单个项目的级别,应该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投行的定位,上述投行高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投行应该围绕客户提供资本运作方面高质量的服务,伴随企业成长,这才是良性的态势,而不是将一单单业务割裂来完成,对政策有较大的依赖度,难以系统化、产业链式的做好服务。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黄向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