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狂飙突进后,中国新能源造车热遭遇寒流(3)

2017-12-12 09:08:1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热,除了产业本身具有的前景之外,资本的助推也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以零跑为例,虽然目前其尚未拿齐新能源汽车的“准生证”,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对其进行加持。12月4日,零跑与红杉签署合作协议,后者宣布将领投零跑的Pre-A轮融资。

不过,新能源汽车产能真的过剩了吗?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来说,现在作出判断还有点为时过早。“我们肯定是一步一步实施的,第一期计划用地一半500亩,总投资35亿。一期是6-9万台的规模,我们的产能计划分两期或者是三期实现。”电咖汽车董事长兼CEO张海亮在谈及产能问题时如此回应。

爱驰亿维联合创始人、CEO兼CFO谷峰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不应该对数字做过多的解读。他告诉记者,比如说爱驰亿维的新能源总投资对外披露的金额是130亿元,规划总产能40万辆。但汽车的投资具有周期性,这些资金的投入周期可能是好几年,产能也会分批根据销量的情况综合考量。在初期,可能整体的投入会非常小。

不过,和任何产业一样,资本大举进场之后,优胜劣汰将是必然的过程。“一窝蜂地上,盲目地投资有一个爆发期,但很快蓝海变红海,最后肯定会剩下几只小虾米变成小鱼,小鱼变成中鱼,中鱼变成大鱼,然后变成海洋巨兽,但巨兽海里也要不了几只,最终一定会重新整合的。”殷承良说。

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的说法,现在几乎每个省都在做新能源汽车,“这些能不能都成功?相当一些可能都是失败的。”那么,如何保证在即将到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从目前新晋企业披露的战略和规划来看,战略趋同已经成为事实,那么,战术上的打法和执行落地,或将成为企业胜出的关键。“战略路径是差不多,但是根本的是看谁执行得好,谁贯彻到底,这是很重要的一面。”电咖汽车董事、首席营销官向东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首先是要速度和效率够高,其次,在战略路径上,是否能够把握住真正的市场需求和空间。他认为,目前电动车的主流消费人群,还是能够接受创新事物的年轻人,如何把握他们的需求是关键;最后是技术和市场以及团队的匹配度,只有在上述诸多方面都做到完善,才有可能胜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