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狂飙突进后,中国新能源造车热遭遇寒流

2017-12-12 09:08:1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从此前的全力支持到逐渐过渡到支持和理性监管并举,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态度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过去的半年,国家发改委未批复任何纯电动车乘用车项目,而在10月《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宣贯会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更是在发言时透露,政府正着手排查新能源汽车产能,以确认是否存在过剩。

狂飙突进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泡沫也引得各方关注。

“准生证”易拿,产品落地不易

在11月17日开幕的广州车展,已获得发改委批复的15个纯电动乘用车整车项目中,仅有5家参展。

新晋企业集体缺席车展的最重要原因,不外乎是目前都还没有产品可供展示。按照政策规定,车企产品推出市场,需要获得两张“准生证”:第一个是由发改委主导的纯电动车乘用车项目审批,对应管理政策是《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第二和第三阶段则由工信部主导,分别是企业和产品准入,即企业通过项目验收,车辆产品通过检测机构检测,对应管理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12月4日,工信部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及已准入企业变更信息名单,五龙电动车(00729.HK)子公司杭州长江乘用车有限公司进入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信息名单。此前的2016年5月,长江汽车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项目获发改委批复。这标志着长江汽车正式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双认证”预示着长江纯电动乘用车板块将在2018年正式启动运营。

至此,在已获得发改委批复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仅有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长江汽车这5家企业进入了工信部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进入工信部目录的10家企业仍无法挂牌售车。

“并不是国家故意要放缓资质审批。”上海交大汽车节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殷承良教授对第一财经说。殷承良分析,发改委颁的是生产资质,工信部给的是产品资质,两个缺一不可。不是工信部要卡着,而是在于新能源造车企业要拿出成熟的产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殷承良进一步指出,现在令人忧虑的现象是很多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没跟上,要拿资质的时候去抢,拿了以后很多企业是将它作为一种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的手段,甚至是凭此满世界圈钱。新能源汽车资质俨然成为一些人在资本市场捞钱的工具。所以“是到了该盘中盘点的时候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