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央行孙国峰:货币政策应加强国际协调

2017-12-04 09:26:4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中国经济增速也企稳回升。不过,在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中国潜在增速放缓、去杠杆进程持续的大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将如何推进?

针对上述话题,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近日在旧金山联储发表了演讲。“当更低的经济增速是因为潜在产出下降(potential output),而不是产出缺口扩大,那么过度刺激性的宏观政策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失衡。”他称,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

随着中国经济回暖,孙国峰认为,中国杠杆率在下降,且中国的信贷缺口(credit-to-GDP gap)也在收窄。未来,推动结构性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改革领域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鼓励私人部门投资、继续推动开放等。

此外,根据“不等边不可能三角”理论,孙国峰认为未来对资本流动的管理至关重要。央行应该通过“三支柱”(three pillars)来维持宏观经济均衡:提高汇率灵活性、改进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全球货币政策协调。

维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孙国峰认为,从总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不存在明显的产出缺口,实际GDP增速从2012年开始与潜在增速相一致,而产能过剩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长期来看,中国增速的放缓主要因为潜在增速下降,而非产出缺口扩大。孙国峰认为,这是由于过去支持潜在增速的一些驱动力已经出现了转变,例如: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供给、高储蓄率、大量投资、以土地为抵押物所支持的信用扩张和企业融资、全要素生产率(TFP)等。过去几年,这些驱动力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

“当更低的经济增速是因为潜在产出下降,而不是产出缺口扩大,那么过度的宏观政策刺激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失衡。”孙国峰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刺激整体需求,但这不可持续。

例如,过度刺激会加剧过剩供给的情况、抬高杠杆率和整体负债率。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是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助力结构性改革。因此,对货币政策而言,既不能太松也不能过紧,中国目前维持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他称。

货币政策不应该太紧,因为这会对于产出和价格造成下行压力,但过于宽松则可能推高杠杆率。“央行改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核心就是对杠杆率的管理。”他解释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