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即使一百年后成为废墟,他的建筑仍将以筋骨之美倾倒众生(3)

2017-11-17 15:08: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他希望尽可能地保留粮仓原本的结构以及外观,但是这里出现了矛盾:如果什么都不变,人们就不会知道这里是个新的空间;干预多了却又会丧失原有特征,就不算是成功的改造。

最后,他决定在巨大体量建筑物面对黄浦江的那一侧悬挂长条的玻璃罩自动扶梯。筒仓空间近50米的高度,观众跨越楼层看展览,就需要有效的交通连接方式。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刚刚开幕那段时间,人流最大时一天有5678人次。如果在建筑内部依靠升降电梯无法运送这么多人,而外部扶梯就可以实现连续输送。

这样一来,既保存了筒仓原先的完整形象,人们在扶梯上又可以欣赏到黄浦江的景色。“由此就建立了公共性。美术馆是公共文化空间,需要让大家知道这里是开放的。”他说。

其实在十几年前,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就已经开始对废弃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而走在最前端的通常都是当代艺术。

2002年,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开始有艺术家进驻,几年里逐步发展成为著名的“798艺术区”。2005年,上海的上钢十厂原轧钢厂厂房改建为红坊创意产业园,厂房的钢筋骨架、高大空间尤为适合做艺术展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就曾在这里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柳亦春与同伴在2001年创立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办公地址也曾设立在红坊。

“这其实就是文化艺术介入社会生活的表现。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建筑师说,“我们吃饱穿暖之后就开始要讲究杯子、家具怎么才好看。”

而他本人与艺术界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除了美术馆建筑,他还曾经为雅昌(上海)艺术中心改造上海毛巾十六厂。厂区当中有个污水处理站,业主原本想把它拆掉,结果被说服将其留存,因为毛巾生产里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处理污水。但是,这座结构复杂的小楼内部无法做出太大的变动,想要体现其特殊性只能在外表动脑筋。

“我之前不太愿意做表面装饰,只关注内部结构,任何表面动作我都无法说服自己。”他说,“可是那时我想到,既然艺术中心是为艺术家、机构印制画册的地方,就可以找抽象艺术家丁乙来合作,设计重复纹样制成瓷砖,贴在污水处理站表面。”

贴上瓷砖后,空间氛围发生了重大转变。污水处理站顺理成章变成了供人看样、休息、谈事情的书店和咖啡厅。

长期以来,柳亦春的工作重点就是在每一个新空间里创造出适用的结构。而工业建筑改造之所以能如此吸引他,并让他发挥出巨大的贡献,也正因为它们与结构的关联最为直接。

当初他找工作室地址,写字楼这种毫无个性的建筑空间完全不予考虑。在红坊找到一幢两层小楼,拆了吊顶露出很漂亮的房梁屋顶,于是马上把所有表面能拆的装修材料都拆掉。“为什么建筑师好像都有这个毛病,不喜欢往建筑上贴东西,都想给拆了?”他反问记者,“其实就是为了寻找个空间最根本的东西,内在结构。”

“当我把表面装修扒开,看到里面的东西,就会觉得那时的建筑师不错。要表达的东西与做出来是一致的。所以,我也想做这样的建筑,多年后大家扒了表层会看到房子的结构不错。衣服脱了,筋骨是好的。”他说,“我也许不能妨碍业主给建筑穿衣服的愿望,那么首先保证造一副好的筋骨吧。”(本文供图: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人物档案:

柳亦春,1969年出生于山东海阳,1997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今任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李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