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即使一百年后成为废墟,他的建筑仍将以筋骨之美倾倒众生(2)

2017-11-17 15:08: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观众走到露台就可以看江景,钻回去又能在煤仓里看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经典画作或者保罗·史密斯大展。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由此产生。

“今天各种美术馆在大众媒体上的传播其实也需要在建筑空间上有一些特点。否则在世界各地都有的白盒子,搁在哪儿好像都可以。”柳亦春说,“而且艺术家在做展览的时候也会与建筑发生关联,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两个领域之间的沟通和互相影响。”

最近刚刚对外开放的黄浦江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建筑特点可能更为显著。

作为曾经的亚洲最大粮仓,巨型建筑体长140米、高48米,30个大型锥体结构并排连接。这种阵列之美,也体现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旁边的煤漏斗上——柳亦春对此尤为欣赏。“特殊功能带来阵列、秩序,不是为了美和设计,而是诚实的实用性。任何建筑都可以找到属于它的内在秩序,结构如果可以与内在秩序结合得好,那就会变成内在价值。要先有这个然后才能去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舒适、美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