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这道困扰学界数十年的金融政策难题,中国是如何化解的?(3)

2017-10-12 09:24:08    简容  参与评论()人

再例如,在资本自由流动方面。自1996 年人民币实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之后,只要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那么人民币就是自由兑换的货币了,而且自由兑换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因为“从国际经验看,在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情况下,资本项目管制很难充分有效”(周小川,2017)。但针对跨境资本异常波动加重环境下(自2014年四季度银行结售汇开始出现逆差,2015年9月最高曾逆差超过1000亿美元,到2017年8月已经收窄至40亿左右),央行采取的“实需用汇背景”、动态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等,均也属于调整政策参数的范畴,同样也是在市场化、透明的规则下进行调整。

至于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的交易利率作为启端,到2015年彻底取消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可以说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意味着市场化规则已经确立下来,目前在“利率走廊”的调控机制下,央行能够针对国内的通胀、资产价格以及金融领域杠杆等,灵活调整市场利率中枢。

更为关键的是,上述三角的政策参数调整节奏,并不是同步的,而是穿插着来的,依据则是对于经济矛盾判断下的相机抉择的政策选择,即“非等边三角”是动态变化的——长边和短边都不是永恒的,因而才需要政策必须有所侧重,但正是这个有所侧重在实现“兼顾”,不仅没有引发危机,而且人民币目标慢慢地接近实现

最后,以上分析,只是对中国实践的梳理,而这些实践之所以成行,自然离不开理论上的准备,当然这个准备也是逐渐形成和清晰的,并且正在系统化,这个变化也是中国实践的重要内容,为此我选取了九篇文章,因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历史回顾,此九篇均是不可、不能错过的(仅是个人看法),题目如下(按时间排序):

1.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2000年;

2.易纲,《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2001年;

3.周小川,《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2012年;

4.孙国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2012年;

5.孙国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总体平衡目标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的选择》,2014年;

6.周小川,《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2015年;

7.周小川,《把握好多目标货币政策:转型的中国经济的视角》,2016年;

8.孙国锋,《在非等边不可能三角实现宏观总体平衡》,2017年;

9.周小川谈人民币入篮SDR:对外开放进程的历史性进展,2017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