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吉林报告”引发大讨论,东北接下来要怎么走丨焦点众议(3)

2017-09-08 09:04:2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

以往东北振兴政策未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资源被旧体制(特指根植于本地文化深处的隐性体制或潜规则)吞没。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是有效组织社会资源进行投资和生产的微观主体,东北缺乏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是东北塌陷的直接原因。以往中央政府所给的地区发展政策只是提供资金或增量生产资源,未能对培育有效率企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东北振兴需要将重心放在营造有利于现代企业组织发育和成长的制度环境上。

二、发展什么产业的争议。

中央党校教授郭强在与林毅夫的争论中提出,学者做企业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学者做政府咨询的,最不靠谱的就是告诉政府应该发展什么产业。那林毅夫团队提出的产业到底靠不靠谱?那么东北的出路在哪里?东北可以靠轻工业、纺织、家电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吗?

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报告主编、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

对于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来讲,都不是基础设施类的天然垄断行业,对于吉林省的体量而言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目应该不在少数。然而,事实则是吉林省各大产业集群中企业数目较少,产业集群的企业密度不浓。而且农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物流、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进而其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缺失。

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轻工业目前是吉林省民营企业最容易进入的行业,资金与技术的进入门槛较低,而且市场风险也是相对较低的。在这些轻纺产业体系得到提升之后,不但就业可以很好解决、人才不会大量外流,而且也可以迅速增大民营企业数量。

银河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

总的来说,东北问题,不在产业结构,而在制度和文化。有了好的制度和文化,东北这片丰饶的土地,自然有企业家愿意来,不用林毅夫教授来规划三大产业集群。我相信,来的企业,也一定不会是这三大产业。

第一,在高铁时代,充分发掘东北的自然旅游资源、健康疗养资源,把东北打造为中国夏季消暑和冬季滑雪的胜地。

第二,在供给侧改革时代,打造东北农产品品牌,让东北的优质农产品以高端品牌的应有姿态走向全国市场。

第三,整合东北生物医药和地道药材产业。以吉林为例,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参产自吉林省;长白山素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

第四,尤其是吉林省,要依托全球人参主产地的优势,构建与韩国竞争的人参药材、人参食品、人参保健品、人参化妆品产业集群。培养壮大吉林省人参产业,在国际范围内全面与韩国人参制品竞争。

第五,以大连为基础,面向东北亚,构筑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等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大连软件产业为基础,在国际范围内与印度竞争,构建软件产业集群。

第六,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之际,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契机,以国家产业布局为指导,发展精密仪器、精密机械产业。例如,新松机器人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哈飞、沈飞也是中国重要的军工制造基地。构筑人工智能、飞机制造、机车制造、精密仪器产业集群,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荣光再现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