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流动性新规搅动5万亿货基 收益、规模料双降

2017-09-03 20:56:0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2017年9月1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规定》(下称《规定》)。这在业内看来,基金行业过去依赖的委外、货币基金两大规模利器,将受到严规限制,告别高速扩张时代。

“物极必反”时常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应验。最近几年的公募基金行业委外定制基金与货币基金大行其道,前者在2016年新发基金1万亿,后者规模突破了5万亿大关、占据公募半壁江山。在“大跃进”过程中,它们的风险逐渐被市场所正视,并最终招致监管的管控。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陈健恒称,整体来看,新规限制公募基金的定制发展,并从多个角度,增大配置难度和过度扩张货币基金规模的吸引力,进而约束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增长。

货币基金首当其冲

虽然尚有6个月的过渡期,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自监管政策落地后货币基金受到的冲击较大,高速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还。

货币基金是一种典型的现金管理工具,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专门投向风险小的国债、央行、银行同业存单、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定收益性的特征。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中国境内基金管理公司109家、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及资管12家、保险资管2家,合计管理公募基金资产10.07万亿元。其中,325只货币基金合计资产净值为51056.69亿元,占据半壁江山。到了7月份,货币基金再度上演增长戏码。一个月内规模骤增7000亿元,站上5.857万亿元的历史高点。如果时间往回推4年,2013年第二季度末,货币基金规模仅有3600亿,四年间货币基金的体量增长着实惊人。

货币基金体量膨胀背后有诸多原因,比如高收益、无风险、高流动性、避税,这些优势成了机构和散户争相购买的理由。货币基金一向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这对投资者而言,几乎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比如,某货币基金花100元买入一张债券、票息5%,准备到期后收回本息105元,那么把5元收益摊到持有期的每一天来计算估值。理论上来说,基金只要持有到期,哪怕相关债券其间市价大跌,也对它最终收益不产生影响。然而一旦发生巨额赎回现象时,基金持有的现金头寸不足以应付投资者的赎回需求时,基金经理将被迫在债券未到期前转让变现,当成交价格低于购买成本时会产生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