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十三五”管控食品安全风险,借助技术创新之力

2017-08-31 22:08:0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全球面临的食源性疾病压力不容小觑,风险管控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年底发布的《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的估算报告》显示,全球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因吃了受污染的食物而生病,约42万人死于食源性疾病,其中有12.5万是5岁以下的儿童。

新《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正式施行,其“新”的本质正是在于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全面管理。科技部近期发布的《“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食品安全保障领域的科技水平要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将会对食品安全的风险管控产生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近日,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携手上海市食品学会举行“食品安全的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研讨会暨七星联盟星研会。中外食品安全专家与近50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从各自专业领域分享了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技术趋势、法律法规和创新实践的最新进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将有力驱动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从全产业链无缝化系统性地保障食品安全。

风险交流欠缺是目前最大的短板

新《食品安全法》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制度,食品监管部门要根据风险监测评估的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制度,部门间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机制,企业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通过制度、机制和体系保证食品安全可控制、可追溯。

新《食品安全法》还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在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和评估基础上确立风险交流的制度。然而,目前在专家的风险评估与大众的风险感知之间存在真空,即风险交流的欠缺。正确的科学信息明显在传播上处于劣势,而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却大占上风,其结果是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风险交流在整个风险管控中的作用非常大,是目前最大的短板,现在出的很多问题跟风险交流不通畅有关。”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

比如日前上海发生的两个事情——永和大王馄饨面里发现死的菜虫和“喜来稀肉”吴江路店五花肉上发现“不明生物”,一经发生很快就传播,并且都把它们与食品安全挂钩了,“我们的交流是不够充分的。在国外,风险交流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这两个事件出来以后,没有企业主动出来交流,这就是我们交流环节出现了问题。”

顾振华告诉记者,要真正去解决风险交流缺口这个问题,一是从政府的角度,要组织起交流;二是要通过各种平台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其中,媒体人要开放一个交流平台,进行透明公开的交流,各种声音都能发布;三是企业、消费者要把交流作用发挥好。

科技创新下的风险管控

在研讨会上,艺康全球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部副总裁露丝·珀德仁(Ruth Petran)谈到,互联网、大数据、全基因测序等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优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溯源、调查和应对效果,以及准确评估预防手段和改进措施的成效,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