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降成本五大“陷阱” :成本普降是误区(3)

2017-08-14 14:32: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财科院认为,经济运行本身具有系统性,一个环节既会是供给方,也会是需求方,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降成本问题。当前,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有将降成本拆分为各个单项成本分不同的部门进行的倾向和做法,这些降成本措施是基于一种直线的、单维的、片面的“线性思维”方式,微观层面和短期来看能够降低一些成本,但从宏观层面和长期来看效果不佳,我们应尽量避免进入这种误区,应以非线性思维,整体、系统地看待降成本问题。

误区五:就成本降成本

降成本自然是要围绕企业的各项成本来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降成本政策都是对狭义的成本本身来制定,有些看似不是降成本政策,但其本质上都与成本有关。

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实质上都会落脚到降成本上来,“三去”和“一补”实质上也都是“一降”的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成本高企是与产能闲置、高库存密切相关的。大量产能闲置,一方面造成折旧费用不断产生,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落后产能长期来看就变成了“沉没成本”,不会带来任何效益,成本自然也就居高不下。高库存意味着产品过剩,库存增加,导致仓储保管等费用增加,资金周转困难,财务费用也就相应高企。杠杆率占比高则意味着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在经济向好时,这种扩张可能带来收益,但经济下行时,则极易使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则造成企业陷入困局。

财科院认为,从这个角度来反观,“去产能”意味着减少固定资产折旧和相关人力成本的支出;“去库存”意味着降低产品仓储成本,实现现金回流;“去杠杆”意味着降低融资成本;“补短板”意味着提升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增收入增效益。因此,不能就成本来论降成本,应整体考量,统筹考虑,打出降成本“组合拳”。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