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降成本五大“陷阱” :成本普降是误区

2017-08-14 14:32: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针对近些年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攀升,经营困难加剧的状况,中央打出降成本组合拳,效果逐步显现,企业成本终止了攀升势头,略有下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下称财科院)连续两年通过线上问卷,和成立多路调研组实地调研,来了解降成本实施情况。近日第一财经记者从财科院获得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就揭露了当前降成本五大误区。

报告认为,如果降成本误区不能有效避免,就易陷入“降成本陷阱”,不仅会影响降成本成效,也会影响经济治理,甚至是国家治理的成效。

误区一:所有的成本都要降

财科院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将降成本理解为所有成本都要降,所有的成本都能够下降,有些地方政府也理解为降成本就是做“减法”,就是将各种环节的成本都降下去。这就容易陷入“成本普降”的误区。

事实上,有些成本非但不能降,反而基本趋势是上升的。

比如中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需要加强环境保护,这就意味着以前在企业外部由社会承担的一部分成本要内部化,即更多地由企业去承担环境成本,那么,对企业来说就不能放松对排污和环保的要求,否则就会陷入环境成本也要降低的误区。

2018年将起征的环境保护税正是发挥税收保护环境的杠杆作用,通过加大征收、处罚力度,来倒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再如人工成本,不能为了让企业有利润,人为地降低企业工资,因为工资降低就意味着居民收入降低,而居民收入关系民生福祉,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成本,这意味着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从趋势上是上升的。

财科院认为,降成本需避免陷入“成本普降”误区,政策性降成本不能妨碍正常的市场竞争,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

误区二:以行政方式降成本

财科院调研发现,不少企业把降成本简单理解为“政府为企业解困”,寄希望通过降成本来摆脱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确实也推出了“一对一”救助式帮扶政策。政府在出台降成本政策时也没有“一盘棋”考虑,而多是通过下指标、定任务,以行政方式“运动式”降成本,导致“政府冲在第一线,企业不急政府急”的异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