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重拾次贷危机|卢锋:特定环境下,政府可能没有能力救市(2)

2017-08-10 15:52:4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这场危机应该放在中国崛起、改变全球增长结构的背景下去观察

澎湃新闻:从10年前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从2008年前的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一直下降,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您是如何看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的?

卢锋:美国金融危机从2007年开始出现局部征兆,经过一个发酵发展过程,到2008年秋季雷曼倒闭,美林被收购,AIG(美国国际集团)面临破产,美国金融危机达到高潮,至今快到十周年了。

新世纪初年中国经济超预期追赶也派生失衡因素。本来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国紧缩宏调政策已经开始对过度扩张失衡因素调整,四万亿刺激使得这一调整过程暂时中断,然而退出四万亿刺激措施后我们发现产能过剩、消费物价通胀和资产泡沫问题变得更为明显和复杂化,构成十八大以来经济下行调整的背景成因。

澎湃新闻: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系统和产业结构造成了什么冲击?

卢锋:危机本身是个发展的阶段,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美国金融业过度的扩张、缺少必要的监管的结果。同时美联储新世纪初年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对金融危机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

从外部环境看,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也有关系。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增持大量外汇储备,客观上为美国货币扩张提供了配合条件。危机本身是发展过程中失衡的结果,一旦发生后又会对整个发展过程造成很大影响。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2007年以前或者10年以前中国扩张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因素是靠出口增长,美国是国际货币,开放度也比较高,中国的出口增长很快,造成大量的逆差,逆差失衡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于是就需要发行越来越多的美国国债,所以就形成一种匹配,中国有顺差,美国有逆差。

除了经常账户顺差外,我们的私人资本账户也有顺差,大量外资到中国投资,这两个顺差加在一块就意味着中国大量的储蓄需要出去,为了平衡就要把钱借给别人,最能接单的就是美国人。这套模式在危机前还能运作,但在危机之后就没法像过去那样为继,所以我们一定要扩大内需。甚至某种意义上说,与现在的“一带一路”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