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重拾次贷危机|危机之外看浙江织里:开放乡村的机会(4)

2017-08-10 09:06:39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对稍微大型的工厂来说,开订货会、提前1-2年签到订单、拿到订金,是他们避免亏损的重要出路。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图

有人投房产、放高利贷,但织里没被金融化

织里也曾感受到2009年4万亿刺激的那股“春风”,像马伟忠这样起步比较早的有房产的当地人,很容易就能拿到贷款,可是忆及当年他感慨地说,跟他一批做生意的已经没剩下几个人。

“这个行当太累,有些人赚够了钱就退出了,也有人做联保贷款拿去投房地产的,放高利贷的,那时候钱是来得快呀,不过现在已经不知道人去哪了。”马伟忠说道。

马伟忠的员工在公司内的样衣间向客户做直播介绍最新的款式。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图

2008年后,南浔银行进入织里,最早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但由于出现大量不良贷款,2010年便停止了这项业务。

而织里的模式却没有因此而改变,整个产业并没有被金融化。

信贷增长的本意是用来支持生产性的资本投资,一旦事与愿违,那么信贷的增长并不能产生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新的现金流,便会产生负的外部性,这时,债务就如同污染。

同样在浙江的温州,前些年出现了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的现象。2011年秋,过度借贷在温州吹出一个巨大的信贷泡沫,并以一场惨烈的民间借贷危机作为终结。银行、民间资本和实体经济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官方披露的数据,仅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就高达千亿元。

政府对温州借贷危机原因的解读是,垄断金融体系导致的“两多两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并由此促成了国家层面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落地温州。

2012年为温州市委撰写改革方案的学者之一、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向澎湃新闻表示,这10年来,温州是首当其中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缓过来。

“服装、箱包这些传统外向型产业现在还没有缓过来,2012年先是资金链出现问题,然后担保链出现问题,也就是‘两链风险’。温州的改革也是不成功的,金融改革的作用就像水龙头的管道,实体经济就像家中用来盛水的盆,如果盛水的盆子都是漏的,管道修得再好也没用。” 史晋川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童装产业链扩展:“作坊”+电商

从家庭副业到形成专业市场,再到形成产业集聚,这是织里改革开放近40年来走过的轨迹。发展到现在,童装已不是织里童装产业链的全部。

孩童模特培训与摄影在镇上已形成一个成熟的行业。 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图

如今的织里,除了童装的生产加工外,还有3000多家为童装配套的印花、绣花、罗纹、面辅料工厂。而这也只是童装产业扩展的第一圈,在童装辅业的外围,还有一万人左右的人从事为孩童模特拍照的行业。

做物流的是东北人,开超市的是温州人,还有各地过来开网店的。现在织里登记在册的电商企业已经达5600多家,线上交易额超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