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香港回归20年后,港人对“本土”有多少执念?(3)

2017-08-04 13:00:3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只是书展的人流循环中,大多都对今生满怀执念,而对生死兴衰之类的大循环能够泰然处之的,总是极少数。港人如今对“本土”的执念,从不断推出各种“深度”搜刮香港角角落落的新书,就可显见,而这些书通常都卖得不错。

一位香港出版社的朋友强烈推荐中华书局今年的重头戏《有瓦遮头——1950s-1990s楼书解读“安乐窝”》。它复刻了大量上世纪50~90年代各具特色的售楼说明书,当时最潮流的平面设计风格,今天看来几乎可称“古色古香”,再配以老照片、老地图、老设计图纸等,香港房地产全盛时期的发展历程跃然纸上。

香港中华书局从前和内地的兄弟一样,也以出版古籍和传统文化研究与普及为主,近年来却转型大量制作本土寻根题材。我拿着它们印制精美的2017年书目数了数,发现本土主题的图书已经超过了半数,随便举几本比较有意思的:《黑暗之城——九龙城寨的日与夜》《大馆——中央警署:跨世纪档案》《香港地区报——18区文艺地图》《上半山 下中环——一个城区的蜕变》《重见·深水埗——旧区成长忆记》《回到启德——从航空收藏品看香港航空史》《消失物志——给所有昙花一现的美》……

4、本土题材热当然并非始于这两年,实际上据我连续多年的观察,最迟自2010年之后,每届书展本土题材图书的数量都在上升,而且制作越来越精良,选题越来越挖空心思。

这些内容无疑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起码是些好故事。上面提到的那些书中,像九龙城寨、大馆中央警署、深水埗旧工业区、启德机场旧址等,都是当年极具特色的地标,也是无数“香港制造”的发生场所或背景。

但是如何能从中找出以前被盛世辉煌所遮蔽、忽视的资源(请允许我再次提及那很少被“看见”、被承认,却充满活力并维系着整个系统存续的“下腹部”),从而能够帮助人们、帮助整座城市去创造性地转化、活化自身(孔夫子不是说“礼失求诸野么”?),而非执念于对前世今生的自恋,应该才是“本土”真正深层的意义所在。

(本文图片摄影/西芒)

手绘的《香港地区报——18区文艺地图》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