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香港回归20年后,港人对“本土”有多少执念?

2017-08-04 13:00:3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许多参展的出版社摊位都设有香港本土专题

1、下飞机,坐E21大巴去油麻地的酒店。从前每年来香港,都坐机场快线。离开媒体,没了出差报销,便改坐机场大巴。一开始坐的是A字头,票价大概30多港币,后来换坐更便宜的,E字头,一般只要十几块。但换坐E21或E11,不全为了省钱,多半倒是因为它们行驶的是一条冷僻的线路。过了青屿干线收费站后,它们与A字大巴几乎重合,但在此以前,它们要在赤鱲角机场区域内部转一大圈,于是你有机会看到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在基底里涌动着的香港。

那简直就是一座独立的城,由各种巨大的仓库、属于各个航空公司的大楼、无数车辆塔吊、无数穿着各色制服被吞进或吐出的人群组成。此外,沿着青马大桥一路驶向市区,还可以不断见到一个个巨大的货柜码头,无数货船、吊车、集装箱、钢筋水泥的建筑密密麻麻拥挤在一个个海湾里。你会意识到,正是那些码头与机场,以及当然,那无数为它们工作的、很少出现在尖沙咀和港岛的人们,构成了维持香港运转的循环系统。

整个在九龙弥敦道两侧辉煌到天明的霓虹灯世界,所有在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半山或怡然或奔波的政商名流、金领白领,都完全依赖于这个通常看不见的循环系统。这个曾经的购物天堂,几乎所有被买卖的东西,以及买卖它们的人,都靠这个系统运来和送走。它是霓虹灯和金融和房地产的香港的反面、影子,或者用齐泽克的话来说,“下腹部”。

专设的展柜展出《有瓦遮头》书中出现的部分上世纪50-90年代楼书原件

知名作家叶灵凤关于香港历史的写作被收集在一起出了新版(左)。书展摊位上高挂着媒体对《有瓦遮头》一书的整版报道(右)

2、每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同样依赖于它,因为书展上最大宗的物品——书,绝大部分来自内地和台湾地区,即便本港最大的联合出版集团下属的几家名社,如三联、商务、中华,大部分书也是在内地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