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香港回归20年后,港人对“本土”有多少执念?(2)

2017-08-04 13:00:3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不过,买书的,除了少数像我这样十年里面八年会去的“死忠粉”,绝大部分还是香港本地人。今年书展表面看依旧火爆,展场里挤得水泄不通的情况不时发生,从港铁湾仔站通向会展中心的漫长的人行天桥直通道,高峰时段完全是龟速,脚步都迈不开。我试了一次后就决定宁可略微绕点路,从C出口出,由洛克道、卢押道地面走,中间在告士打道上下一次天桥,然后穿过湾仔政府大楼,斜对面就是会展中心。麻烦一点,但可以省一半以上时间。

人流的确依旧,甚至有几天晚上十点宣布结束后,还有很多人至少盘桓半小时以上。然而书展实际销售的滑落,可以从一个非常直观的现象看出来,那就是打折力度大了许多。

往届各摊位的折扣,大都在75折至8折,个别最后一天甩卖会打到7折。这次从一开始,城邦、榆林、田园等就以“20周年庆”的名义,祭出了5本或6本以上65折的杀招。乐文表面看坚持只打7折,但是满100还会送10元书券,如果计算得好,大致可以得到63、64折的实惠。后面几天,榆林和田园更是打出台版书买一本就65折,所以这几家最著名的“二楼书店”,始终都是人气最旺的——当然,除了请来明星或名流搞促销的摊位。最后时刻,某些受台风影响生意大跌的参展商,甚至咬牙打出了跳楼价三折,或是加一元换特选图书。

不过由于港币汇率高企,街头兑换店的人民币牌价基本都在87以上,所以书展的折扣加大只对本港人士有利,我这样的过埠客,算下来其实跟往年打75~8折没差别。

3、书展间隙,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看了场《香港制造》,20周年纪念4K修复版特别放映。虽是由水果陈亲自监修,但清晰度似乎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好。又或许陈果想保持它当初因其粗砺与细腻相交织而独具韵味的那种质感?

无论如何,这部在1997年几乎与香港回归同时上映的电影,20年后回看,都是让人唏嘘不已的(唏嘘这个词,又何尝不是经由Beyond的歌而重新成为常用词)。《香港制造》里的那个香港,也不是我们常见的灯红酒绿或江湖豪情的香港,而是另一个(与机场码头的重工业色彩也截然不同的)市井化的香港“下腹部”,它最贴切的表征,无疑就是电影里那片无边无际反复出现的,既承载了生之狂欢又能让中秋陪伴阿屏一起安然死去的大坟场。市井的生死循环,其实比机场码头的物质循环,要来得更壮观、更彻底、更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