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胡伟俊:中国楼市的本质是土地错配(4)

2017-08-03 16:30:5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而宏观层面的判断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行业和企业的趋势。比如经济起飞的时候,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都会特别大,所以北大的宋国青教授在2002年的时候就指出,“房车路”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而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以及服务业的兴起则是新的趋势。中国近年来崛起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制造和消费类公司,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大趋势。笔者在平时和企业的交谈中,发现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判断往往基于最近的订单,其实看不了太远。这时宏观和行业的判断,就对投资者选择好公司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宏观的判断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微观的信息。比如,随着工业占比的下降和服务业的上升,发电量对于中国经济的指标意义在下降。而随着影子银行的兴起,新增贷款对于经济的先导作用也在减弱。

宏观告诉我们微观的趋势,而微观又反过来印证宏观的判断。以产业升级为例。对本土消费者的理解,使中国手机厂商逐步从苹果和三星手中夺得市场份额。这又拉动了上游产业链的需求,使得过去几年在电子领域里,出现一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种从下游到上游的演变,在汽车,家电等许多领域都存在。当然,产业升级在地域上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东部沿海就好一些,内陆特别是资源型省份就弱一些,这也造成了中国经济内部高度的分化。有了这个认识,就不会在调研的时候因为一时一地的情况而过度乐观或者悲观。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除了要看宏观层面的GDP增速,更重要的是在微观层面能不能不断涌现伟大的企业。

泰洛克在他的著作《超预测》中,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把专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刺猬”,另一类是“狐狸”。“刺猬”看问题的时候从一些大的理念出发,迎合受众的价值观,特别受媒体的欢迎。而“狐狸”则会从尽可能多的微观渠道收集信息,最后呈现出来的结论,没有从前者那么简洁明快,但却更接近事实。就像泰洛克在书中说的:“综合多个角度的分析,不适合上电视,却是好的预测。”

第四,既需要考虑国际经验,也需要考虑中国特殊的制度和文化背景。这是因为,经济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内嵌于政治和社会之中。而文化因素,由于很难模型化,所以常常被经济学理论忽略,但可能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