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上海楼面价跌破6千!楼市逻辑生变 炒房客的末日或将到来(3)

2017-07-26 09:05:07    东方财富网  参与评论()人

楼市逻辑生变!住房“公有制”来了?

租赁时代的雏形似乎已定。

7月6日,上海公布了住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落实市、区责任,以区为主,发挥区属国有企业功能,增加政府持有的租赁住房比例,起到托底保障和市场”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

几天后,国家9部委联名下发了《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宣布圈定了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厦门、武汉、成都、沈阳、合肥、郑州、佛山、肇庆等12个城市,搞住房租赁的试点。

这一系列举措说明政府解决住房的问题思路可能出现了一个大方向性的改变。除了商品房买卖之外,更重要一个是扶持租赁市场,让更多的人采用租房的方式,因为租房毕竟来说价格更廉价。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住房或回归“公有制”呢?

万科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郁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有点像回到1998年左右。

那时候住房改革刚刚开始,启动了房地产的市场化,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住房保障体系,包括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

那一轮改革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作用,释放老百姓的居住需求,拉动内需增长。

1998年,中国楼市发生了什么?

1998年是中国楼市走向市场化的分水岭。此前,楼市基本上是“公有制”,政府建房、国有企业建房,职工以极低的价格租住。那时,中国基本上不存在“住不起房子”的情况,而只存在“分不到房子”的情况,住房矛盾非常突出。

市场化改革之后,房子成为商品,开发商出现了。于是,中国城镇化开始提速,“城镇化+房地产+大基建”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发展到今天,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小城市,房屋已经过剩,而人口增长缓慢或者流失;另一方面,房价跑得远比收入快,老百姓追不上了,而且楼市积累了明显的泡沫。

而国家从去年开始就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及酝酿建立“长效机制”。

分析人士指出,从上海、深圳公布的“住房十三五规划”看,未来政府持有的保障房、国企持有的租赁住房的总套数,将达到甚至超过新增住房套数的一半。

这意味着,在人口大规模流入、住房矛盾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住房将在很大程度回归“公有制”。

换句话说,政府正在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住房矛盾较大的城市,房子的定位越来越接近于“生活必需品”,类似“柴米油盐”,政府开始加大干预的力度,以图实现公平。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还要不要买房呢?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也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