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一年上当好几回!食品安全谣言套路深,传染比病毒还快(4)

2017-07-24 09:16:0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今年3月,湖南省食品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查中心研究员级高工杨代明通过试验,验证面条胶状物实为面筋。(图片来源:红网)

孙少晶认为,现在的辟谣对谣言的睡眠影响效应以及辟谣的逆火效应重视不够。前者说明,谣言被澄清被证伪后仍然会对那些接触过这些谣言的公众发生持续的隐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处于沉睡状态,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能被激活,影响被放大突显。比如塑料紫菜谣言被辟谣后,当一个人再接触到另外一个跟紫菜相关的谣言,其实前述的谣言可能会跟后续谣言产生共振效应。

“辟谣本身是为了消除谣言的负面影响,但是辟谣的方式却无意中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和负面影响,导致了一些适得其反的效果。”孙少晶表示。

当前辟谣的固定模式,无疑是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二次机会,科学的逻辑在辟谣时会先把谣言列出来,再一点一点反驳其中的漏洞和错误。这样操作,有可能使得之前没有接触到这些谣言的公众通过辟谣了解到这些谣言,或者接触到谣言的受众通过辟谣再次接触,这种谣言信息的反复接触可能增强谣言的影响。

“为了更有力的辟谣,有时会提供很多不同的证据和细致的分析,这样出来的辟谣信息可能很科学严谨,但是不一定适合传播。因为谣言信息很多直观、简单、甚至生动。这导致辟谣信息和谣言信息同时出现时,受众可能被吸引到谣言信息那里去,认知上反而排斥辟谣信息,导致逆火效应的出现。”孙少晶表示。

在“专业的”谣言面前,辟谣所自身具备的睡眠效应和逆火效应,让有效辟谣之路更加艰难和复杂。在孙少晶看来,只有深入了解谣言的传播和影响发生过程机制,尝试不同的创新辟谣方式,借助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确定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影响因素,而不是泛泛而谈相关因素,这样才可能在后真相时代更有效地减少谣言对信息传播环境的污染。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