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一年上当好几回!食品安全谣言套路深,传染比病毒还快(3)

2017-07-24 09:16:0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我们发现谣言只要改掉其中的因素就会变成新的谣言,而且会隔三差五反复出现,我们称之为季节谣。应对这些谣言时也很困惑,比如桃子、西瓜、水果这些都是水果的谣言,按理说我们需要找不同的专家进行辟谣,但是找对口专家快速匹配有难度。”郑子愚表示。

央视播出对西瓜被打针催熟的调查新闻。

事实上,谣言最终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不攻自破,要么一捅即破。

科学与谣言的格斗

谣言之所以能够不停地被复制被传播,与当前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公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有着关联。正是因为如此,科学的辟谣之路更是艰难,只有看清楚了谣言的本质,才能置谣言于死地。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谣言通常具有四个特点: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融入传播过程中,未经最终的权威判别证实,相关内容对公众可能有一定的工具效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表示。

食品谣言说服力来自什么地方?食品谣言,在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问题看待时,事实上它遵循的却是一种叙事的理性,并不是科学分析的理性,伴随视频和图片的使用,更加具有一致性和逼真性。一方面,这方面谣言有很强容易激发起人的一些情感,一些想象空间,这都给谣言进一步扩散提供了可能。

谣言往往是具有冲击性的一句话和一个画面直入人心,人们记住它也就很简单,但是科学地辟谣确实要用十句话来解释,公众往往看不下去。

“成功的谣言传播往往遵循的是一种叙事诉求逻辑,而我们现在的辟谣更多遵循一种科学解剖逻辑。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叙事诉求逻辑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它生动形象、常常直接诉求于人的直觉和常识,而且它需要受众所投入的认知资源比较少,简单说就是不用费太多脑筋。这正好契合了社交媒体语境中的快餐式信息消费特点。所以这是现在辟谣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谣言传播本身跟社交媒体环境高度黏合,而我们的辟谣在这一方面确实相对滞后。”孙少晶介绍称。

而事实上,这种科学的辟谣,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带来了逆火效应(来自于英文“Back fire”,意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