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专访万家基金卞勇:下一波风格转换还看量化策略(2)

2017-07-12 20:01: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回应“白马股普遍调整是否预示着新一轮风格转换行情的到来”的问题时,卞勇并未直接给出答复。他表示,作为一名量化基金的管理人,他不需要对未来做判断,而应该是密切关注引发行情波动的有效因子的情况,因为它们最能解释超额收益的可能性。

他举例称,比如说在过去多年,市值是超额收益的一个关键因素,成长股、小市值股票表现明显好于大盘蓝筹,这就是为何市场超配小市值的原因。除此之外的有效因子还有很多,比如,PE、PB等财务因子、换手率、动量指标等,这些指标或多或少存在参考价值。量化基金经理将上述因子里面的各类因素综合分析,并对市场影响情况做出有效区分。

在他看来,只有主要的有效因子发生大变化时,市场风格才有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

天然的右侧交易者

在接受采访之际,正值量化基金业绩从股灾后的辉煌回归至平淡期。据Wind统计,截至7月6日,今年以来178只量化基金(A、C等子基金分开统计)平均收益为1.43%,相较同期A股大盘上证综指3.5%的涨幅,落后了约两个百分点。

针对外界对于量化策略的质疑,卞勇的回答没有遮掩:“如此业绩背后是当前的量化基金仓位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成长股头寸,而成长股今年以来的表现又并不好。”他解释道,回顾过去大半年时间,一方面A股走出了风格切换行情,定增重组机会锐减,一味地概念性炒作更是不断遭到监管政策的封堵,这些因素共振效应之下,小盘股的机会大幅减少。

在被问及“提前”配置小市值成长股是否意味着量化策略也在抄底,卞勇称这并不代表量化基金是在进行左侧交易,量化基金基本上都是趋势跟随者,这个市场的股票和行业价格跌宕起伏,但是决定这个市场上的因子有很强的趋势性。比如,基本面、财务、价格等因子,本身就是市场上的投资者长期关注的东西。又比如在机构占比较高的海外市场里,很早以前机构较为看重企业的偿还能力、流动性等财务因子,而且此逻辑至今未有改变。

言下之意,一些成长股的基本面实际并不差,尽管当前的股价表现有点萎靡,未来其真正价值尚待时间的检验。

历经13年成长

量化基金曾是舶来品,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自2004年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成就中国首只量化基金后的多年间,量化策略在A股市场未掀起多大波澜。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量化基金因扬名海外使得国内出现了一批追随者,期间中海基金、长盛基金、光大保德和富国基金等先后推出量化产品,但实际上那段时间量化策略并未在中国市场上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