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2017上半年A股融资路径轮转 配股、可交换债成“新宠”

2017-07-12 09:16:2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证监会7月7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将合并,证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自主选择在创业板、主板或中小板上市。市场对此的解读是新股发行改革正在以一种更加温和的节奏推进。

回眸2017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融资格局可以发现,伴随着IPO新股发行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IPO融资的机会,而在再融资市场上定增预冷,上市公司开始谋求其他出路,一度边缘化的配股重回他们的视线,可交换债在上半年也表现不俗。

可交换债受到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可借助可交换债进行减持,但在减持新规下,今年下半年可交换债的生存空间将受到限制。

扩IPO、压增发

扩IPO、压增发成为A股上半年以来融资的主基调。Wind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沪深股市IPO共计达到247宗,高于2016年同期的61宗的水平,增长303%;融资规模共计1254亿元人民币,明显高于2016年同期的284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3倍。

从过去看受政策影响IPO发行并不稳定,募资金额差异较大。过去10年中募资总额最高的为2010年接近5000亿元,最低为2013年IPO募资为零。具体而言2008年IPO募集资金额度为1034亿元,2009年达1740亿元,2010年达到峰值为4885亿元,而此后开始呈现大滑坡2011年IPO募集总额为2810亿元,此后4年IPO的募资额度在670亿元至1576亿元之间跳跃。2016年全年IPO募资总额达1496亿元。

经过半年的沉淀市场对IPO发行的稳定性达成共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IPO常态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此前第一财经记者曾统计,具体从证监会每月核发批文的数量来看,每个月均有30家及以上的公司获得批文,其中3月份IPO批文下发的数量最多,有50家公司获得批文,4月份以40家的数量次之,5月份则有37家公司获得批文,剩余的1月、2月、6月三个月则分别有34家、34家、30家公司获得批文。

不过在IPO常态化的同时,发审趋严态势确立,IPO发审否决率由去年全年的7%左右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45%。董登新表示,监管层越加注重IPO 信披质量,由过去的选美转向真实的信披披露。

与欣欣向荣的IPO融资相比,2017年上半年A股以定增为主的再融资市场有所暗淡。

结合wind数据按照不同口径比,定向增发均出现明显下滑。按发行日计算2017年1-6月A股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实际募集金额为3947亿元;2016上半年定向增发实际募资额7736亿元,同比下降约50%。按照上市日计算2017年1-6月定增募资金额达6737亿元,去年同期达8619亿元,同比下降约28%。

从过去的数据看,Wind资讯显示A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在2008年仅为1642亿元,2009年至2013年定向增发在2600亿元至3600亿元之间跳跃,2014年定向增发募集总额猛增至6932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突破万亿达12253亿元,2016年攀至新的高峰达16918亿元

董登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过去定向增发多是并购举牌的产物,由此并购重组乱象丛生,定向增发利益主体表现是大机构、大资本宰割散户。因此监管层对再融资市场进行整顿,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颁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对并购重组加以收紧,2017年2月颁布《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再融资政策收紧,5月末减持新规接踵而来,受政策影响今年上半年A股融资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定向增发的乱象得以有效遏制。

配股、可交换债曲折前行

在定向增发遇冷之际,一度被边缘化的配股和新兴的可交换债越发受到重视。

配股也曾辉煌一时但在几年后逐渐沦为边缘化的融资工具。在金融危机以前再融资市场是配股的时代。Wind数据显示2010年18家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规模达1438亿元,此后开始大幅下滑2011年至2016年配股融资额度多则339亿元,少则42亿元。

2017年上半年有特变电工、动力源、华意压缩、西部证券4家上市公司共配股融资,实际募资额为93亿元,更需注意的是从2008年至2016年配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少则为6家,多则为18家,就在今年上半年已有2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配股预案,远超过去。

董登新表示,配股面向原有的股东,在配股后股价总会呈现一定的回落并不受股民欢迎;同时很多大股东拿不出钱只能无奈放弃配股,这导致配售的股份往往发不出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出现多次导致配股逐渐形同虚设。但今年以来定增遇冷,配股重回上市公司的视线中。

可交换债成为市场的“新宠儿”。2013年,深交所发布《关于中小企业可交换私募债券试点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同年10月,福星药业可交换债券发行成功,并于2014年完成换股。2014年,可交换债券的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使得可交换债券的发行在操作层面有了具体的指导。

可交换债今年上半年快速升温。2013年至2016年可交换债的发行公司数量分别为1家、3家、11家和58家,融资总额分别为256亿元、56亿元、134亿元和573亿元。2017年上半年发行可交换债的有45家,总发行规模达362亿元,占2016年可交换债全年融资额的63%。

与定增、配股有所不同,可交换债受到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可借助可交换债进行减持。但在减持新规下今年下半年可交换债前路崎岖。

在减持新规下,存量可交换债几乎全是受限股东发行,受影响较大。根据兴业证券统计共有存量可交换债114只,涉及78家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大股东甚至是第一大股东发行,仅15国资可交换债和17新华可交换债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不必受限。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存量可交换债发行人均在新规限制的发行人之列,而对于发行人来说,未来想换股,不仅需要短期平价达到持有人愿意换股的水平,同时还需要投资者对锁定期保持足够信心,否则很多本意减持的可交换债可能也变成融资型。如果严格执行,未来可交换债这一工具的生存空间将受限。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