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2017上半年A股融资路径轮转 配股、可交换债成“新宠”

2017-07-12 09:16:2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证监会7月7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将合并,证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自主选择在创业板、主板或中小板上市。市场对此的解读是新股发行改革正在以一种更加温和的节奏推进。

回眸2017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融资格局可以发现,伴随着IPO新股发行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IPO融资的机会,而在再融资市场上定增预冷,上市公司开始谋求其他出路,一度边缘化的配股重回他们的视线,可交换债在上半年也表现不俗。

可交换债受到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可借助可交换债进行减持,但在减持新规下,今年下半年可交换债的生存空间将受到限制。

扩IPO、压增发

扩IPO、压增发成为A股上半年以来融资的主基调。Wind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沪深股市IPO共计达到247宗,高于2016年同期的61宗的水平,增长303%;融资规模共计1254亿元人民币,明显高于2016年同期的284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3倍。

从过去看受政策影响IPO发行并不稳定,募资金额差异较大。过去10年中募资总额最高的为2010年接近5000亿元,最低为2013年IPO募资为零。具体而言2008年IPO募集资金额度为1034亿元,2009年达1740亿元,2010年达到峰值为4885亿元,而此后开始呈现大滑坡2011年IPO募集总额为2810亿元,此后4年IPO的募资额度在670亿元至1576亿元之间跳跃。2016年全年IPO募资总额达1496亿元。

经过半年的沉淀市场对IPO发行的稳定性达成共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IPO常态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此前第一财经记者曾统计,具体从证监会每月核发批文的数量来看,每个月均有30家及以上的公司获得批文,其中3月份IPO批文下发的数量最多,有50家公司获得批文,4月份以40家的数量次之,5月份则有37家公司获得批文,剩余的1月、2月、6月三个月则分别有34家、34家、30家公司获得批文。

不过在IPO常态化的同时,发审趋严态势确立,IPO发审否决率由去年全年的7%左右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45%。董登新表示,监管层越加注重IPO 信披质量,由过去的选美转向真实的信披披露。

与欣欣向荣的IPO融资相比,2017年上半年A股以定增为主的再融资市场有所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