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贺雪峰: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何容易失败(2)

2017-07-11 21:36: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Y县、P县产业扶贫的对策看上去很眼熟,无非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流转土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其中的理想办法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由公司带动农民致富;二是鼓励农户提高农业投入,搞多种经营,变种粮食作物为经营作物。而这两个方面的实质又只是一个方面,即通过增加农业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以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用一句话说,就是通过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来让农民脱贫,简称产业扶贫。

正是产业结构调整让我有了极为熟悉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农村调查,连续20多年都反复听到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种失败案例。

大家都知道,仅靠种植粮食作物,农民小规模经营,是不可能致富的。农民要致富就必须种高价经济作物,就要调整产业结构。问题是,在中国仍有占全部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和接近20亿亩耕地的国情下,农产品供给能力极强,凡是高价经济作物都会有大量农户响应市场信号增加种植,使得市场供给增加,最终供过于求,以至于循环出现高价经济作物卖不出去、种经济作物反而不如种粮食作物的现象。

在市场条件下,农户具有极强的响应市场信号的能力,虽然种粮食作物很难致富,大宗粮食作物价格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风险较小,种经济作物时机掌握得好、可能赚大钱,却也很可能卖不出去亏本。农户要追求这个高价,是要冒风险的。若地方政府替农户作主,通过政府投入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去种经济作物,风险就更高,最近20多年来我在全国各地农村调研,不断听到有农户因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失败而去找政府的。

以中国之大,当然有很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例子,尤其是有些产业通过政府推动形成区域优势,又与当地特定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就可能成功,典型如赣南脐橙、湖北潜江小龙虾养殖。所以如果地方官员乃至中央政策部门到各地参观考察,不是随机而去,而是选择考察这些成功案例,这些官员就可能受到误导,以为调整产业结构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投入行政力量来帮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只是要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多么高尚的动机啊,为什么不会成功呢?因此就有了运动式的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