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贺雪峰: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何容易失败

2017-07-11 21:36:4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当前中国正开展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扶贫攻坚战,以争取在2020年前消灭贫困。一般的看法是,消灭贫困最好的办法是发展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大部分人甚至未能解决温饱问题。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持续发展生产,我们逐步摆脱了贫困。到目前为止,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14个连片山区,贫困人口也只有5000万左右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的减贫成就是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产业不断升级紧密相关的。

在当前贫困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的14个连片山区时,减贫的主要办法是否仍是发展生产尤其是发展产业,却是要存疑的。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提供了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而农村尤其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投入产出回报率较低,农业产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靠发展产业解决当地农村减贫问题,可能造成产业投入低效、当地农民从生产中获利有限,扶贫反而达不到效果。

2017年4月笔者到西南Y县和P县调研,看了几个产业扶贫的点,也听了两县关于产业扶贫的报告,更加深了我对产业扶贫的担忧。

先抄录Y县和P县的汇报材料如下:

Y县扶贫攻坚口号是以“八个一批”为抓手,而“八个一批”中的第一批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20000人(全部贫困人口为51540人),具体做法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扶持发展荔枝、猕猴桃、枇杷种植等特色产业,出台‘十百千’工程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并强化金融支持,及时研究各项扶持政策发展小微企业,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就业,2013年以来先后发放金融扶贫资金10.7亿元。2016年,全县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98人。”

P县扶贫攻坚的第一个办法也是发展生产“改穷业”,具体做法是:“坚持‘短中长结合’的原则,既有‘短平快’的产业,也有支撑长期发展的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一是合作式产业扶贫。积极推广‘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创新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二是菜单式产业扶贫。三是立体式产业扶贫。大力推广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按照每户23只鸭苗、10公斤鱼苗的发放标准,扶持贫困户通过既种稻谷,又养鱼、鸭的形式提高稻田单位效益。四是融合式产业扶贫。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脱贫致富。五是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