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唐代世家大族权贵势力的罗曼蒂克消亡史(2)

2017-06-30 09:05:2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关于中古时代的世家大姓,史学界一般是用姓氏与家族起源地(郡望)相结合的形式来界定,比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弘农刘氏、关中裴氏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世代传承的大家族。谭凯在大量新出墓志的基础上,对9世纪时的重要家族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从公元800年至880年的已知墓志中,他通过姓氏统计到6255人,其中4311人同时拥有郡望与姓氏。“当然,一些人对著名郡望的自我认同想象成分居多,但即便是想象的认同,也能揭示哪些郡望在当时人眼中最有声望。”谭凯的研究正是对此进行规律性的分析。

李皋(732~792)墓志的拓片

这些墓志中,90%的志主都宣称自己是名门之后,余下的10%,即便本人不是名门之后,也与自称是贵族的人有联姻关系。比如875年去世的青州商人赵琮,被认为是唐代16个顶级家族之一的天水赵氏之后,他的母亲和夫人则来自太原王氏。“毫无疑问,对大族后裔的归属感,在中国所有地区都普遍存在。”

此外,谭凯还发现墓志大量出土的地点比较集中,主要涉及西京长安、东都洛阳,连接两都之间的“两京走廊”地带,以及包括苏州和扬州在内的长江下游,以及河朔三镇等几个地区。谭凯由此将唐代门阀世族分成京城精英和地方精英两类,两者在墓志大小、质地上基本一样,显著的差异在于他们在政治等级上的地位不同。

统计发现,京城精英更有机会累世为官。79%的京城精英和50%以上的两京走廊地带精英显示出强大的传统。在长安和洛阳出土的墓志铭中,只有4%的志主没有任何任官记载。相反,大部分地方精英家庭却有大量成员无缘仕宦。即便这些边缘家族中的某人确实任过官,他们也往往是家族中唯一可知的出仕者。“当走上仕途后,来自京城的人也更有可能得到显赫的官职,就算他们外出做官,也代表的是中央朝廷。地方精英则更多在各自家乡附近任职,也就是说,他们也几乎没有机会位居高位。”谭凯认为,迁居地方,是家族社会地位往下流动的表现。比如常熟出土的颜幼明墓志铭显示,其四世祖颜谋道是典型的京城精英,祖先时代为官至少一个半世纪,但他们这一支不知为何迁到南方,并且很快脱离官场。颜幼明父子都试图通过科举出仕,但没有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