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减持新规“施压”:银行资金被动延期 资金成本或继续上升(2)

2017-06-02 09:06:3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2015年下半年以来,相对于银行的资金供给,定增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第一财经记者从深圳数家以定增为主业的私募处了解到,2016年年初,由于资金供应过于充足,为了参与定增项目,个别银行的年化利率已经低于6%,并引起夹层、劣后级资金紧张、成本上升。

随着减持时间拉长,目前主流的定增产品期限,已难以满足市场周期。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定增产品,大多采用“12+6”的模式,即前12个月为锁定期,另外6个月为减持期,产品期限基本为参与定增之后的一年半。

对银行来说,减持新规的影响非同小可。由于减持时间延长,产品到期后,可能无法如期偿还资金,等于被动延长了银行的资金使用期限,而且波及面太大,大量产品面临延期赎回,可能触发大面积违约的风险。

“如果是正常业务,违约应该不至于。政策针对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并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这一点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华北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说,按照以往惯例,政策调整产生的变化,一般都会通过协商的方式,对产品、资金续期,或者通过资产转让获得流动性。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资金接盘,将银行资金置换出来。

“一般都是续期的方式来解决。”新富资本研究总监廖云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配资类的杠杆产品,如果申请续期,银行一般都会批准。同时,减持新规并未对存量业务新老划断,已经解禁且部分减持的定增,是执行以前的规定,还是执行尚未解禁的项目标准,目前并不明确。但目前来看,细化的可能仍然存在。若未来新老划断,受影响的主要是尚未解禁和今年新投的项目,存量业务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资金面承压

协商续期、资产转让等方式,虽可免于定增项目赎回违约,但产品到期后如何兑付,仍是银行需要面对的问题。

银行间接参与定增的资金,除了少量自营资金外,大多来自理财产品资金,有明确投资期限,到期后必须向投资者兑付。而减持时间延长后,产品到期无法赎回,银行将出现期限错配,资金出现缺口,产生流动性压力。

“银行的这类投资,都是被动型的,要按期限兑付给投资者,到期必须要赎回,如果是一对一的,到期不能赎回,流动性会出问题。”上述华北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协商续期,只能解决资金使用方的违约问题,产品兑付仍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