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共建丝路绿色经济带 破解中亚咸海危机(3)

2017-05-10 20:35:10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笔者认为出路在于“退水归海”。

导致咸海不断萎缩的原因不是中亚两河缺水,而是粗放式的农业开发导致两河径流量的滥用和流失。只有实现高效节水(精准灌溉)农业,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才可将大量浪费在大水漫灌、渠道严重渗漏和大田蒸发上的农业用水重新“聚集”起来,让其按自然属性归流咸海,遏止住咸海萎缩,这就是“退水归海”。

实施“退水归海”的依据在于:

1)基于遥感图像的科学解读。苏联学者叶谢诺夫·Ш·Е等曾得出按“枯水年”来管理正常年份的水资源利用,即可减少300亿立方米的农用水损失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2003年中国新疆建设兵团在塔吉克斯坦进行过“膜下滴灌技术”示范实验,与当地常规灌溉方式相比,节水 60%。咸海流域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约为800亿立方米,若能在2/3的耕地上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则可节省农用水320亿立方米。这两项即可节制用水620亿立方米,已超过上世纪60年代初咸海尚未萎缩时中亚两河注入咸海的560亿立方米水量;

3)按较为保守的估计,中亚两河流域的可采地下水为100亿立方米,结合膜下滴灌技术,可发挥250亿立方米的灌溉效益。

以上三项合计870亿立方米,如能实现注入咸海,那遏止咸海萎缩、逐步恢复其往日水域,是有希望的。

并且,“充盈—干涸—充盈”是咸海演化史上存在的周期现象,是其水文变化常态。2013年6月23日,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吉亚维罗夫在该院主席团会议上郑重宣布“咸海已趋于稳定,水量已达到平衡”。这预示着咸海即将进入下一个充盈期,“退水归海”正赶上好时机,是对这一自然过程的顺应和适从。

而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推动全面实施“高效节水农业”,才能使“退水归海”得以实现,因而中亚农业现代化与咸海治理是统一的。

“三点支撑”助力建成绿色丝路经济带

怎样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丝路经济带?

中亚农业现代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咸海治理这三者是相互依托,互为支持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对建成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力支撑,不妨称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点支撑”。

但要能平稳地支撑起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发展,这三点必须同步协调。如有一方失调,就会造成紊乱:如农业节水跟不上,咸海治理就会受到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就会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如可再生能源开发跟不上,打井和膜下滴灌就会缺乏动力支持,节水就会受到影响,咸海治理也跟着受影响;如咸海治理跟不上,恶劣的生态环境直接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它们之间的协调稳定是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