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林志民:东亚中国“第一位员工”眼里的外资行法人化十年(2)

2017-05-09 09:33:2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而今,这家来自香港的银行业“百年老店”仍然将“成为最佳本土化的外资银行”作为自身的发展愿景,“我们既要做中资银行里的外资银行,也要做外资银行里的中资银行。”林志民认为,与内地其他外资银行相比,东亚银行来自香港,所以最大的优势在于和内地同根同源,“因为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同,我们有优势更加精准地理解内地客户的需求,及时把握市场、政策的变化,也更易于将国际金融与本地市场结合起来,带给客户优质的服务体验。”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人才本土化和产品本土化的两大难题。林志民称,人才累积除了外部招聘以外更需要内部培养,十年前的高管人才组成,主要由香港总部输送,而今中国区高管三分之二已由本地员工接任。而在产品本土化方面,林志民表示本土股份制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领先于外资银行,因此外资行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客户特点和需求。

跑好“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浪潮来袭,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林志民对这一浪潮笑称“又爱又恨”,“成本低、效率高、客群广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掀起风云的重要原因,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林志民拥有非常开放的心态,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尽管这为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一定挑战,但换个角度看,也为银行带来了新兴市场机遇。林志民认为,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汇款业务、信用卡业务及存贷款业务,但与其与之抗争,不如“化敌为友”展开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为客户带去更优的服务体验。

林志民认为,银行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信赖度,银行是实体而互联网则是虚体,同时银行的风控相较更为严格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先行促使银行加快创新和改革的步伐,提供给客户更高效、便利的体验,这样的良性竞争正是银行业需要的。

目前,传统企业的融资依旧以银行为主要路径,互联网金融的底层基石则是消费主导,其中欠缺的正是客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林志民举例称,“最后一公里”的几大要素包括全面的风险评估、银行员工较互联网客服而言“更有温度的说服力”,以及“更贴心的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