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首单公募募集失败背后:委外收缩下的弱市困境(3)

2017-05-01 20:31:0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现在发行一只基金,成本要几百万元。”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华东区域经理称:“我们找机构帮忙成立产品,产品成立后不久,机构资金就会出去。当然,作为一家业务规模行业小微的次新基金公司,(嘉合)又有多少实力来向机构打包票,让机构愿意甘心锁定一年。”

在发行失败之后,募集资金将进行退款。依据合同规定,若发行失败,嘉合基金将以固有资产承担因募集行为产生的债务和费用,结束募集30日内返还投资认购款及利息;嘉合基金和托管人渤海银河及销售机构在基金募集中支付的一切费用各自承担。

不过,上述区域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虽然名义上是费用各自承担,但实际上渠道向来强势,基金公司极有可能为托管行及销售机构代付大部分费用。

募集失败或有后来者

嘉合睿金失败之后,是否会有批量公司效仿?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了否定。华南一家大型公募产品经理称,这与产品清盘不一样,基金公司可以选择不发行或者重新变更注册,但一旦发行并遭遇募集失败,将对品牌造成巨大影响。这对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会是忌讳,但也不排除弱市中还会有后来者。

保成立,曾几何时不光是基金公司的事情,也是托管行的事情。在2008年A股市场熊市发生之后,基金发行一度陷入艰难境地,产品延期募集屡见不鲜。但在托管行预留给基金产品的档期即将届满之际,托管行便会发挥自己的渠道优势,动辄上亿元的资金会火速进入新产品中。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跟记者讲述起当初的基金面临成立风险时的情况:“托管行会从总行层面下发文件,让各分行配合销售,各地都有销售指标。过去几年,各家托管行比拼的是各地分行的执行力。而基金公司则要拿出诚意,一方面是向渠道返佣,另一方面还会额外激励一些容易出量的支行。”

在这位从业人员看来,当初基金公司数量有限,截至2010年末,基金公司总量仅60多家,一家基金公司一年仅发行数只基金产品。保基金成立不仅关乎基金公司发展,也跟托管行的品牌直接相关。

2014年8月起,基金行业先于A股市场推行注册制,基金发行数量和节奏均大幅提升。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一年发10只产品的也不少见。2016年,博时基金一家新发基金79只,新基首发募集总规模约508亿,这样的规格在注册制之前,相当于再造了数家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在这样市场化的发行模式之下,托管行总部层面发文保产品的模式难以为继,保产品成立的重任回归到基金公司层面。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上海渠道销售人员对第一财经称,发行一只新基金的成本为上百万元,但即便如此,基金公司为了品牌和日后的发展,普遍接受“赔本赚吆喝买卖”。但这一次嘉合是真的发不出产品了,这不仅关乎它本身的品牌,同时也跟股东方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嘉合基金由5位股东组成,其中第一大中航信托与上海慧弘实业集团各持股 27.27%,并列第一大股东,广东万和集团、福建省圣农实业有限公司、北京智勇仁信投资咨询分别持股22.73%、18.18%、4.55%,分列第3至5大股东。

股权的分散或许也成为任何一家股东均不愿意重金投入去支持嘉合基金的扩张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