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中国影子银行的全面监管时代到来(3)

2017-04-25 10:31:1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对于未来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潜在风险,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就风险类型而言,在短期内因监管、货币政策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突出,2013年和2016年两次“钱荒”的爆发,与影子银行的流动性突然收紧不无关系。而在中长期更应关注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由于刚性兑付和隐形担保的存在,影子银行产品的风险并未从银行系统真正转移出去,商业银行很可能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

第二,就银行类型而言,中小银行的影子银行创新比大型国有银行更为激进。由于不具备规模优势、客户优势以及所有权优势,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比大型国有银行具有更强的影子银行创新动机。在2014年后中小银行是同业创新的主力,理财规模急剧扩张且更倾向于发展同业理财业务,应收款项类投资、同业存单等同业资产和负债的规模都高于大型国有银行。虽然中小银行的影子银行发展较快,但也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一旦出现流动性收紧、监管政策趋严等情形,中小银行将首当其冲受到风险冲击,可能通过同业链条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动荡。

2017年以来,“去杠杆、控风险”成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一行三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既有模式造成巨大挑战。全面监管时代的来临有望显著压缩套利空间,过度膨胀的理财和同业业务将受到控制;资产管理业务的去杠杆趋势逐渐明晰,改变过去层层嵌套、多重杠杆的资金空转现象,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过去影子银行的活动处于依赖监管体系不完全而进行监管套利的阶段,创新成本低、可复制性高,且缺乏核心竞争力。全面监管时期的到来将使这种“粗放式”的影子银行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在未来,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将朝着规范化、证券化、高级化的方向继续演进,不良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债转股等有望成为影子银行的新兴模式。(张明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喆与刘士达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

本文发表于FT中文网,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张明宏观金融研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