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中国影子银行的全面监管时代到来(2)

2017-04-25 10:31:1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这一时期的最终标的以标准化资产为主。由于实体经济的增速放缓,以及对非标资产的严格监管,信贷类基础资产的收益率走低,银行理财、同业资金逐渐向股票和债券等标准化资产转移,在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等资金通过各种伞形信托、结构化证券产品投向股市。之后股市暴跌,债券市场继而成为理财、同业等影子银行资金最主要的标的资产。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的统计,2016年上半年仅理财资金投资债券类资产的比重就达到40.4%。

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演进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银行中心化”是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具有信用中介功能的业务或产品构成影子银行的主体。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的基本逻辑为:商业银行绕过传统存贷业务,利用资产负债表内的其他项目进行业务创新,并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来达到信用扩张的目的。银信、银证、银保合作等通道业务、买入返售、应收款项投资、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先后成为影子银行运作的主要载体。

第二,利润驱动是影子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基本动因,资产收益率轮动决定了影子银行最终的资金投向。2009年之后,房地产行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当时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之后,银行投资非标投资的成本上升而收益率下降,股票、债券市场等标准化资产收益率相继提高转而成为影子银行的投资重点。影子银行资金的流入进一步充裕市场流动性,甚至出现不断加杠杆、资金空转的泡沫化繁荣。

第三,规避监管是影子银行发展的直接动因,监管套利是中国影子银行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式。影子银行的模式演变往往经历了兴起—扩张-收缩的过程:一种影子银行模式的兴起通常是根据现有监管政策进行的市场化选择然,而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风险逐渐积累,监管层通常会出台政策来规范现有模式,导致原有的套利空间消失。而出于寻求利润的动机,金融机构又会创造出新的影子银行模式。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贯穿于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的全过程。

影子银行演进过程中的风险积累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往往会将高风险的信贷资产转移至影子银行,而影子银行在监管之外形成的通道、同业等资金链条会不断增加杠杆,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上升。由于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开展表内外规避监管的业务和活动,影子银行系统内的风险对传统银行具有更强的传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