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中国影子银行的全面监管时代到来

2017-04-25 10:31:1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全面监管时代的中国影子银行

近日,银监会发文要求开展对“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的专项整治工作,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近两年兴起的影子银行新形式将成为主要监管对象。事实上,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等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就在逐渐加强,2017年开始实施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更是将表外理财、同业负债等都纳入了监管范围。这一系列监管新规的出台,意味着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全面监管的时代已经到来,过去依靠规避监管进行信用扩张的传统运作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回顾中国影子银行的演进历程,以2013年为界,影子银行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2008~2013年:“理财产品-通道业务-非标资产”是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从2008年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出现快速扩张,理财产品通过高于存款的收益率吸引资金,并绕过监管在表外进行信贷投放,非银金融机构的“通道业务”成为资金流向标的资产的主要载体。在2011年前,银信合作是通道业务的主要形式,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贷款等理财产品先后兴起。在2012年,随着对银信合作的监管渐严,银证合作成为替代形式并出现爆炸性增长。之后银行的合作对象逐渐走向多元化,银基合作、银保合作等都成为银行通道业务的载体。

由于非银金融机构仅通过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开展通道业务,并没有发挥真正的资产管理功能。在这一时期,银行理财金的最终投资标的主要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资产)。非标资产是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方式,在2009年后“四万亿”催生的投资浪潮中,由于较高的回报率和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大量资金绕过银行的贷存比等监管限制,以通道理财的方式流入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2013年银监会发布的8号文,对理财资金通过通道业务投向非标资产进行了全面限制,套利空间的收窄导致影子银行更多地通过表内同业等同业科目腾挪的方式来规避监管、进行信贷投放。

第二个阶段是2013~2016年:同业创新成为重点,尤其在2014年后,“同业业务-委外投资-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成为主流模式。2013~2014年,信托受益权、票据等买入返售业务成为投资非标资产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两方协议、三方协议以及假丙方三方等模式。在2014年127号文出台后,通过买入返售业务投向非标资产的路径被打断,应收款项类投资作为替代途径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投资于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资产管理计划等非标资产。另外,同业业务进入创新高峰期,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的兴起促进了银行负债来源的多样化,银行和银行、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形成了“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投资”的同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