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程实:金融危机十年的中国领悟(2)

2017-03-31 11:20:4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第一,以稳定的政策取向避免无谓的人为周期波动。即便是连绵雨季,也会有将将雨歇的时候。危机十年,至少发生过两次极短的复苏过热现象,2011年甚至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胀压力,然而,事实表明,危机的内生威力很快会击破刺激政策引发的繁荣假象,危机中政策稳定性相对最高(没有因2011年假通胀而真加息)的美国,也实现了最稳定的长期复苏,因此,在短期波动中保持长期政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第二,以稳健的政策搭配避免系统性风险的滋生。危机十年,金融风险不断发生异变,单一政策在危机冲击面前即便再正确,也难以获得预期中的政策效果。对于金融市场进化还不够充分的中国而言,这类教训更为深刻,无论是资产泡沫、“股殇”、熔断还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心魔,都是系统性风险的体现,而缺乏监管协同和政策协同始终是中国市场稳定的“阿喀琉斯之踵”,正因为如此,金融监管改革的破局势在必然。

第三,以坚定的底线思维避免经济社会环境的畸变。稳定不仅是稀缺的经济发展属性,更是稀缺的社会演化属性。危机十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中枢依旧还在下降,但经济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风险向政治风险悄然轮转,民粹主义、孤岛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在世界各地星火燎原,政治动荡对经济发展的反噬愈发深重。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在发展中解决结构失衡、两极分化、利益藩篱等复杂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此背景下,底线思维更需彰显,经济增长需要必要的托底,改革开放需要务实的推进,民生福利需要真切的顾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稳”字当头,才能在宏观乱纪元中稳健前行,积跬步而至千里。

成见,是最深层的思想桎梏。危机十年,最被颠覆的,是经济世界固有的思维范式,以及传统的政治正确。正如经济学家自己所反思的,“象牙塔里的革命远远没有跟上真实世界的改变”。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大国而言,发达国家现有的经典思维和政策范式可能还没有深层应用就已经失去思想活力。因此,未来十年,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上独自前行,既不能敝帚自珍,更不能遵循教条主义的任何成功范例。成见,根深蒂固;突破,则无处不在,对于中国而言,一条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之路可能包括:

第一,以审时度势的姿态融入异变的全球化。全球化虽然是不容置疑的长期趋势,却未必是时时递进的演化过程。特别是在主要国家经济周期错位的复杂阶段,全球化往往会迎来短暂的退潮期,2016年特朗普胜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更是阶段性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对于中国而言,需要认识到全球化放缓、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必然性,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宜长时期地原地观望,而是要以更有所作为的选择在冲突性贸易博弈中积极占据主动,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以我为主的区域经贸一体化,在保障中国利益的前提下为未来全球化的加速前行积累区域动能。

第二,以务实稳健的步调推进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以提振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改革,永远是中国经济持续起飞的根本动力。不过,时移世易,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已行至“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前行稳健,前路指向欧美,稍有差错,前路则通向拉美。因此,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更需蹄疾而步稳,方向坚定,过程审慎;需要避免盲目的激进选择和“西方崇拜”,特别是要避免被机械的老化思维所束缚,而要结合全球政经局势的快速演化和中国经济的新生特点,以务实创新的思维引领改革深化,当进则进,当缓则缓,不被所谓的理论权威所束缚,不被外部的复杂压力所左右,以我为主,把握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