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都说他是建筑外行,他却造出感动世界的童话之屋

2017-03-31 09:21:1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日本建筑师藤森照信在自己建造的高过庵茶室内

最近帮一位老师构想山中清修之所,深夜讨论时,他说,希望回到“混沌初开的感觉”。我感动于这个提法,也好奇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定位一个“混沌初开”的原点。“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我想起日本建筑历史学家藤森照信的建筑实践。以前看他的作品时,总有些“边缘”感,就像一本书里引述伊东丰雄的话,“藤森先生的建筑是外行人建造的建筑”。但那总比规训过度的一些现代建筑让人感到舒服。

建筑尽可以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建筑学价值观提供了一种从建造、使用、功能、感觉等方面参考的标准,这为达成一种直感和理智的平衡提供了保障。再回到基本建造和建筑学先锋之间,需要平衡才能抵达艺术的层级,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藤森照信寻求艺术的目的似乎多过于建筑的目的,最终却又能从乡土的建造升华至独特的艺术构想。

翻翻能找到的几本藤森照信的书,《何谓建筑: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7月版)、《人类与建筑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版)、《日本近代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中信出版社,2012),以及介绍建筑思想演变的作品集《藤森照信》(日本日经BP社日经建筑编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可以了解这一位游走于建筑内行与外行之间、建筑实践与建筑历史研究之间的建筑家。

《人类与建筑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版),《何谓建筑:藤森照信的建筑思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7月版)

《日本近代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藤森照信》(日本日经BP社日经建筑编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考现学”与“路上观察学”

“考现学”创始人今和次郎是位怪才,常年从事日本民居、服装、习俗、家政等多方面的日常生活调查研究,眼光独特。筑摩文库1987年出版了他的《考现学入门》一书,由藤森照信编辑并撰写解说文字。“考现学”顾名思义,是与“考古学”相对,诞生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今和次郎走在震后的东京街头,从临时棚屋的草图,开始了对新都市风俗的观察。“在被烧焦的东京大地上,今和次郎与吉田谦吉商量着如何建造人们的临时住宅以及如何营造健康的生活。像这样把路边博物学的调查发展成为‘考现学’,然后举办了展览会,又发表在书籍上。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考现学’的开始。”

提出“考现学”之前,“临时建筑装饰社”(barrack)已经成立。今和次郎发现消费场所里“一瞬间表面性的感觉的‘美’才具有生命力”,能够取代艺术家的灵魂里萌发出来的无用之物的“美”。此外,他还发现,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设计,“先进的技术带来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当然就会带来需要大量消费空间的发展”,这使得他比后来的建筑师们更早地注意到消费空间问题(《日本近代建筑史》,藤森照信)。

1986年,藤森照信组织的“路上观察学会”成立,将今和次郎追溯为“路上观察学”的鼻祖。他们都关注城市空间,譬如河边的空间、胡同里的空间,并认为围绕城市的历史空间的建筑,才是最好的建筑。

藤森照信在采访中曾说,一定要设计与别人不同的建筑,同时又认为,设计一定来自见过的事物,那些事物充满乡土和日常意味,譬如茅草屋檐上落下的雨滴、泥地房间、花栢篱笆、涂上土的库房,以及艺术家野口勇的雕塑、超现实主义绘画等等。藤森自述,他受建筑电讯派(Archigram)影响,喜欢基里科与勃鲁盖尔,这让他刻意离开现代主义,而更贴近表现主义的建筑,并带着日本特有的材料和形式偏好。

“绳文时代”的建筑实践

基于以上的原则,藤森照信在45岁设计了第一个建筑作品。他在好几本书里,都提到自己的“绳文建筑团”。它的作品虽然貌似有些滑稽,但细看并没有脱离日本的文化,也没有脱离建筑学学科范畴,用杉木、稻草、铁器建造,趋向几何的抽象。

相比于藤森照信颇为有趣的思路,中国建筑师看起来更像是板着面孔的严肃和沉默的践行者,主旋律还是现代主义,视野和实践的范围也不够广泛。个中缘由,或许如藤森在《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中所提到的,是“日本直至今日还保有的泛神的崇拜”,而其他国家大多用对自己的文字崇拜代替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藤森的房子多少有点像小孩玩泥巴,在基本遵循建筑学的形式几何、空间流线、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力求与自然亲近。神长官守矢史料馆和秋野不矩美术馆外墙用土色的灰浆混入切碎的麦秆涂抹,之后再抹一层土。韭菜之家的铜板屋顶上做预埋花盆种植韭菜,室内则是清一色灰泥和杉木板。还有标志性的穿过屋顶的自然形态木柱、黑色的烧杉板饰面、室内留着砍削痕迹的栗木柱等,其中有日本传统茶室数寄屋中昂贵的自然“中柱”的影子。

藤森照信的作品尺度不大,这间茶室用料原始,却蕴含温厚幽默

设计里聚集着颇为有趣的异想天开,逐一看过去琳琅满目。2000年的熊本县立农业大学学生宿舍,食堂里,红松柱子中间伸出扁柏的枝杈,柱子不规则散布在空间中,地面是栗木地板。2001年的不东庵工房,使用了铆钉固定的手工揉制铜板。2004年的高过庵茶室是为自己建造的茶室,高高耸立在树林间。2005年的昆虫博物馆表面的烧杉板,采用“关西地区常见的加工方法”。同是2005年的弹珠汽水博物馆,使用了种植松树的屋顶。2006年的合欢木儿童美术馆,曲面屋顶用铜板铺苫而成。2007年的烧杉之家,延续杉木板外墙分隔的竖条纹,茶室亦如高过庵一样,从客厅一角高高悬挑出去。2008年的煤炭之家,在房屋中间掏出一个大的“洞穴”。2009年的“屋顶之家”,集合了烧杉板、高挑茶室、屋顶松树,终于形成了一个合乎蛋糕企业形象的“童话之家”。屋顶之家的屋顶分两种,普通部分由四毫米厚的铜板铺砌而成,屋顶突出部分覆盖的铜板波纹由手工制成,外墙铺砌烧杉板。

2004年的高过庵茶室是藤森为自己建造的茶室,两棵高高的栗树上面伫立著活像从宫崎骏动画里走出来的小屋。

2006年,山梨县樱花林中的“茶室彻”

藤森的早期作品,与现代建筑在形式和材料上的关联更多,后来变得越来越自由。他自述,希望“描绘不依靠科技的建筑的未来”,“自第一个作品神长官守矢史料馆完成以来,一贯都坚持着作为外行人所特有的感性以及对现场的直觉的态度”。他的“路上观察学”,不是关注结构、建造、表皮、数字化、材料等等符合“逻辑”的内容,而是理性地绕开它们,真的用直感、现场体验和想象力,探寻新的建筑学价值。这些房子都有一种在小规模上凭藉一己之力的建造倾向,在每一个设计里都试图有一点天马行空的突破,虽然的确会有一些不成熟的实验,给业主带来生活上的麻烦。

建筑史研究与写作

藤森在写作里,也追求不重复前人,是一个天真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实践家结合的形象。读他的建筑史写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如同他的实践一样,有种“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气势。

“19世纪建筑界的状况就如同打翻了的百宝箱一样,五花八门。但是结果发现任何方法都无法弥补这个空洞。于是在世纪末,迷失方向的建筑家们终于放弃寻找‘过去’、‘异国情调’之类外来的救星,开始在内心寻找自我的感受。就这样,最先找到了植物层面的感觉。接下来,就像在探索自然界一样,逐渐进人了矿物感觉的层面,最后进人了数学感觉的层面。新艺术运动发展至密斯的整个过程,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由于将建筑的最基本单位就是均质空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所以密斯的作品对于建筑史来讲可以说就是一枚原子弹。”(《日本近代建筑》,P314)

“现代设计的历史实际上是人们对自身内部的一个审鉴,人类从自身内部出发,建筑的表现手法经过最初的植物层次到矿物层再到几何层次,是一个在不断地朝深层次发展的过程。”(同上,P379)

在《日本近代建筑》里,藤森照信分析了日本建筑从包豪斯到寻找到自己风格的历史过程,但还是基于几何与造型的演变。《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则是从建造的材料和施工的方法与构造上去书写,即便外行看也会很感兴趣。

这几本书会带来一种感觉,藤森是用现象学的观察方式和双手双脚的自身经验在写建筑史,带着自负的艺术家型性格和天真乐观的思考,直觉要好过逻辑。他把自己归为“红派的具象派”,承袭柯布西耶和丹下健三,相对的则是“白派的抽象派”,如伊东丰雄与妹岛和世。

阅读藤森照信的写作和建筑,容易让人觉得愉快。同时想想,这和中国园林的思路还是不一样,没有庭院,没有长物志,没有民居的五花八门,中国如此之大,深究丰富的园林和民居所代表的传统,并不必溯源至“青铜时代”,也不必对立于“包豪斯”。

写到神长官守矢史料馆的建造时,藤森照信记述了一个场景,因为找不到切割板,请只好老匠人人再度出山制作:

“矢洋忠一老人从50年前就开始制作切割板,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人再用切割板,就转行做金属薄板。如今他将家业传给儿子,自已隐居山中。

矢泽先生弯下他那本已弯曲的腰,跨立在圆木两端,从旧麻袋里取出铁楔子和木头楔子。首先在接近圆木横断面的位置把铁楔子敲进去,裂痕慢慢延展。接着用槌子敲打,铁楔子越嵌越深。然后在铁楔子边锤进木头楔子,扩大裂痕,铁楔子就会很容易取下来。再用铁楔子敲进原木,就这样反复作业。

我眼前是近在咫尺的山。在山这一背景下,是双脚跨在花柏圆木两端驾轻就熟地使用着铁楔子、被晒得黝黑的矮小老人,和老人的动作相呼应的是槌子的敲击回响和裂痕延展的声音……用了4个月时间为我打造出45坪大小的切割板,安装好的花柏切割板墙壁,充分体现出树木曾经旺盛的生命力:遗憾的是不久之后,矢泽先生去世了。”

建筑学的意义、边缘化的雄心、在地的传统匠人,在这个有大山的背景里合一了。日本的匠人传统和精英文化之间的弥合比中国好得多,即便有着“民科”之嫌,被讥讽为“外行”,藤森照信丰富的探索方向依然让人羡慕。“少一点几何约束,多一点直感”,只要足够诚恳内省,方向多多益善。

林中茶室

2010年,“入川亭”茶屋 ,选用当地特产巨竹排成一整排,作为茶室柱脚。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