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天才的编辑》,无法复制的编辑传奇(2)

2017-03-24 11:56:02      参与评论()人

“美国现代出版业从一战后开始起步,有很多百年老店,但在图书出版上比较保守传统。一战后新的文学思潮在欧洲出现,诞生了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作家,对美国文学也产生影响,出现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这样的作家。”彭伦说,当时美国文学处在发展的黄金时代,珀金斯这样的编辑有很大的发挥余地,不断发现新作者,培养他们的才华,出版他们的作品,既赢得口碑,又畅销。

编辑还愿意花时间吗?

对珀金斯来说,为了物色、成就新天才,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等待和编辑也是值得的。影片《天才捕手》中,围绕珀金斯帮助和发掘另一位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过程,展开戏剧冲突。

沃尔夫写出原名为《啊,迷失的》的处女作小说后,珀金斯发现他具有小说家最宝贵的才能:对语言的敏感和直觉。但在激情和宣泄之下,最大的问题是小说缺乏结构。为此,珀金斯删了9万字,还把名字也改成《天使,望故乡》。《天才的编辑》中,珀金斯的朋友就曾回忆,“没有什么书编辑处理的力度能超过《天使,望故乡》”。

沃尔夫另一部代表作《时间与河流》,是珀金斯编辑生涯中最耗心力的一本小说。初稿长达100多万字,装了三个大木箱。珀金斯读完后却发现,其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独立完整的故事。他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和沃尔夫一起修改,这也导致性格敏感自尊的沃尔夫后来被文学评论界的流言击中,最终与珀金斯决裂。

“现在出版节奏比珀金斯时代快得多,中国每年光是长篇小说出版就有几千部,还不包括网络小说,编辑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沉浸到一个稿子中去了。”作家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主任李宏伟说。在青年作家康赫写第二部小说《人类学》的过程中,他曾花了3年时间修改,这样的举动在当今出版界实属罕见。

“另外,还有一个不是那么好听的现实原因就是,像沃尔夫那样的天才作家太少了。作为编辑也很难遇到一定要让自己耗费很多心血的作者。”李宏伟强调,编辑和稿子是相互发现和启发的,一定是稿子和作者本身让编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更新对文学的了解,才愿意跟作者一起共同探索。

编辑与作者关系的疏离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有人告诉我,我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相信我能干出点名堂,这个人就是珀金斯。”影片中,饰演珀金斯的裘德·洛说,他甚至将他视为“父亲”。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珀金斯也解释了自己为何在沃尔夫身上倾注大量心血:“(我)认为汤姆是天才,我也喜爱他,不忍心看着他失败,对他的书我几乎跟他一样拼命,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不仅是沃尔夫,《天才的编辑》中还披露了他对其他作家的包容。伯格形容他对喜欢追求享乐的菲茨杰拉德,就像“一个颇为古板但纵容的叔叔与一个得宠、爱赶时髦又令人难以拒绝的侄子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也准备好了扮演父亲的角色,一直督促菲茨杰拉德回到小说创作。

“其实在1980年代时,中国作家和编辑的关系也曾经非常密切,与珀金斯的时代有点类似。”彭伦回忆说,那时出版社都是国营,社会上也掀起一股文学热,编辑可以心无旁骛地耐心和作者磨稿子。

不仅是文学,那个年代的学术出版也一样。现任复旦大学出版社学术总监的陈麦青,也是在80年代就和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相识相知。朱维铮去世前,曾口头交代太太,以后作品出版都交由陈麦青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