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2017两场民生硬仗:保卫蓝天和遏制房价(1)

2017-03-14 23:21:0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不仅是治国理政的路线图,也是国计民生的任务表,其起草与修改,一字一句牵动民心。

根据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审议及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反复推敲,共充实修改了78处,其中涉及房地产、环境保护、扶贫等多个民生领域。

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与修改汇集了数百万人的心血,直接参与讨论修改的有9000多人,除4000多名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外,还包括全国两会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在正式提交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并吸收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后,经全国人大代表投票表决通过,才算真正定稿。

第一财经记者在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说明中发现,涉及修改与补充的领域多是近一段时间市场关注的焦点。其中,8处与“蓝天保卫战”有关,包括“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有4处涉及房地产,补充写入了“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攻坚“蓝天保卫战”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蓝天保卫战”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此次78处修改中多达8处与之有关。

8处修改分别是:“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改为“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补充“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改为“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在“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后面补充“确保监控质量”;补充“提高燃油品质”;“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改为“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源解析和雾霾形成机理研究”;“强化应急措施”改为“强化预警和应急措施”;对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改为“必须依法惩治”。

有专家表示,这些字句的增减使得治霾方案更加精准、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源解析”和“雾霾形成机理”的问题。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掌握科学的源解析和准确的雾霾形成机理,这既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也是目前大气污染防治的痛点、难点和薄弱点。

“细颗粒物(PM2.5)实际上是两部分,一类是直接产生的,一类是由气态物质污染物反应生成的。要知道污染的来源,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质追溯到是谁产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今年全国两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记者说,只有通过源解析,才能知道是谁排放的、贡献量有多大。

环保部此前对北京、天津等35个城市开展了源解析,基本弄清燃煤、工业排放、扬尘、机动车、秸秆焚烧等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各地因为产业结构不一样、生产生活条件不一样,污染源的来源和构成比例是有差异的,而且这个差异有时候会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由于季节性的变化,这个来源也会有所变化。

这就要求大气污染防治必须科学施策、精准施策。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环保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地方环保、科研部门都加紧对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一些研究上升到决策层面,比如,我们在今年的工作计划中,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就加强了。”陈吉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