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4000亿颜值经济分化 重度依赖百度(2)

2017-03-08 20:01:3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以价换量,成为了国产品牌在这场进口替代大战中的关键词。

一个重要的行业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14 年初,华东医药主动对代理的LG伊婉玻尿酸进行“合理化定价”,一次性自降价50%。这个“合理化”源自他们的市场调研,调研的结果就是把价格定到消费者可承受的水平。这实际隐含了“消费者”群体转换的问题——在国产品牌的低价战略之下,玻尿酸已经从高端消费人群扩展到普通白领阶层。

“国外生产成本原本就高,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要交50%的税,还要在本地建立营销和售后团队,这样的高成本最终很难跟国内企业竞争。”医美业内人士王东(匿名)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在他看来,玻尿酸行业国产代替进口几乎是无可置疑的。在他看来过去国产玻尿酸企业在设备、终端灭菌技术上与进口品牌企业仍有差距,但这些硬件不足也并非不可解决,“不如人家,那就去进以色列的仪器好了,随着国产品牌技术、设备、品质的不断完善,就会逼迫进口品牌在价格上向国产品牌靠拢,进口品牌的利润空间会更加逼仄。”

吴剑英补充道,国产替代进口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行业吸引力的提升让更多国内企业参与,国产产品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大大缩小了与进口知名品牌的差距;二是国产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挤压了进口产品的利润空间;此外,本土化的市场运作和营销网络布局也让国产品牌更迅速地接触到了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

吴剑英15年前从医院“下海”创建昊海生物科技,在2013年正式进军医美产业,其后推出了第一款注射玻尿酸产品“海薇”,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 2016年上半年“海薇”给这家上市公司实现收入8000余万元,同比大增148.7%,占公司同期营收比重达21.5%。在市场推动下,昊海生物科技今年又推出了二代产品“姣兰”,希望借此突破玻尿酸高端市场。

事实上,国产、进口医美耗材市场格局的转变也促成了医美行业上下游利润的重新分配:据王晨透露,在目前包括玻尿酸、肉毒素在内的医美上游生产厂家利润率基本可以保持在30%以上,而过去赚钱的下游医美机构如今盈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普遍落到2%~4%之间。

下游失宠,增长乏力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中,包括双鹭药业(002038.SZ)、华东医药(000963.SZ)、华熙生物(00963.HK)、昊海生物科技(06826.HK)等都有布局玻尿酸业务,在玻尿酸行业以外,美容器械、皮肤用药以及美容机构也都是上市公司布局的热门方向,仅A股相关的上市公司就多达13家。

去年7月,停牌逾半年之久的苏宁环球(000718.SZ)在复牌同时公布了新一轮“去地产化”的转型战略,并成立了一只50亿元的并购基金专注医美领域的并购发展。紧接其后,已接连收购了6家医美企业的朗姿股份(002612.SZ)也宣布再次出资5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朗姿医疗,该公司将专注于医疗整形美容产业领域。

国内医美行业上下游的投资、并购正在加速,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2014年中国刚刚起步的医疗美容(下称“医美”)行业价值大约4000亿元人民币,700多万人(主要是年轻女性)进行了整容手术。但预计到2019年,中国的医美行业规模将扩大一倍,达8000亿元人民币,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整容市场。

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也吸引着无数医美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蜂拥而至,不过投资人的着眼点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作为已有多年医美行业投资经验的投资人,王晨坦言,自己如今已经不太关注美容机构这样一些下游的投资标的,在他眼中,如今这个行业更多的机会还是在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以及耗材制造。